索引号:
主题分类:
--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经济委员会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10-09
根据《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沪府办发〔2021〕12号)、崇明区委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上海市崇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为构建本区“2+3+N”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农业、旅游、体育、中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全面融合、共同发展,我委研究拟定了《崇明区促进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康养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康养三年行动计划》相关意见和建议,意见征求时间:2023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希望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并通过以下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一、电子邮件方式发送:cmjwcxz@163.com。
二、信函方式请寄至: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崇明大道8188号2号楼507产业发展科。
三、联系电话:021-59611834。
崇明区经济委员会
2023年10月9日
崇明区促进康养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征求意见稿)
为着力构建本区“2+3+N”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业与农业、旅游、体育、中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全面融合、共同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依托崇明岛生态资源优势,加速推动生态资产向发展资本转化、生态要素向发展要素转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大力探索发展“康养+”“+康养”并重的立交桥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强化联动、协同、融合,增加新一轮发展的势能、动能和效能,打造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休闲养生为核心,以数智化为引领,以高质量、特色化和一体化发展为方向的高端康养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错位发展。以数智化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汇聚创新资源,推动数字技术和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与长三角、市区、区区的联动,引进优质资源和项目,形成区域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深化康养产业发展路径与布局研究,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康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崇明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对标对表国际水平和活力群体,构建一套可持续、可增效的高端康养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链要素横向整合、纵向外延,打造康养产业集聚区。
三、主要目标
到2026年,康养产业规模效益基本显现,重点地区产业链不断稳固,区域康养品牌各具特色,成为推动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招大引强“康养+项目”。以“康养+地产”和“康养+保险”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休闲养生为核心,以运动医学康复、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多层次康养服务为补充,形成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端“康养+”产业体系。到2026年末,建设引进康养产业重点项目20个左右,预计项目总投资超过140亿元。
——形成“产业+康养”协同发展格局。推进“绿色农业+康养”“高品质旅游+康养”“特色体育+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多产业共融发展,逐步形成康养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格局。到2026年末,来崇康养接待人次稳步增长,4个上海特色小镇接待人次明显上升,8个康养特色区建设初见成效。
——打响崇明康养产业品牌。基本建成康养产业资源汇聚平台,打响崇明“东海瀛洲、康养胜地”品牌,在国内外形成一定美誉度。到2026年末,积极引进康养企业总部和数智康养产业创新中心,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引进数智化康养企业或应用场景3-5家(个),搭建康养数智公共平台。
——优化康养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东部高端医疗、运动康复、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国际健康旅游集聚区,建设中部、西部休闲养生产业特色区,打造集高端医疗服务、运动医学康复、中医药养生等一体的崇明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康养产业与优势产业共融发展
1.绿色农业+康养。围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目标,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化、科技化、产业化。抓住农业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做优做强,聚焦清水蟹、白山羊等崇明特色行业,夯实崇明特色种源保护基础,加强种质创新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崇明种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菜田建设,推进水稻育供秧中心、恒温粮仓、烘干中心、净菜加工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立足崇明生态资源,定期举办崇明农产品展示展销、美食节等活动,打造农、旅、康、文产业融合体系,推动绿色农业产业与康养产业协同发展。到2026年末,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82%,实现农业亩均产值达到4250元。(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现代农业园区、各乡镇)
2.高品质旅游+康养。打响食疗药养品牌,发布崇明“十大特色名菜”“十大特色名店”“崇明特色美食地图”,开展“大家做百道崇明菜”“民间厨神”评选促销活动。积极培育发展康养旅居产业,打造以高端酒店、度假酒店、主题酒店为引领,星级精品民宿为组团,星空露营、精致露营为特色的多元化住宿产品。大力促进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水上旅游、体育旅游等与康养结合的多旅融合发展,推进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康养+”品牌创建,培育发展康养小镇、康养社区。深入挖掘康养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一批种类丰富、设计精巧、深受游客喜爱的康养旅游好物。鼓励引导主要景区、商区,在发展夜间经济上创新突破,满足游客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到2026年末,本区旅游接待人次和直接旅游收入达到新的规模。(责任单位:区文化旅游局、生态旅游集团、各乡镇)
3.特色体育+康养。围绕“两镇一带”总体布局,构建项目导向、配套齐全的体育产业和健康服务网络,推进区域配套设施升级,以点带面扩充多元产业链。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价值链核心的体育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创新平台落户崇明。积极发展赛事经济,筹办国际自行车赛、长江马拉松赛、休闲体育大会等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以体育健康为重点,重点建设与崇明运动休闲岛匹配的足球、路跑、自行车等十大体育运动产业基地。全面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广体育项目在康养活动中的促进提升作用,强化综合体能训练在医疗康复中的支撑作用,努力构建“科研、训练、康复”三位一体的体育康养产业链。到2026年末,长江运动带基本建成,基本完成东滩自行车小镇配套项目,启动上海马术三项赛事中心、上海国际垂钓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完成明珠湖体育公园规划,全面启动西沙明珠湖旅居康养小镇建设。新引进顶级体育赛事项目1-2个。(责任单位:区体育局、各乡镇)
4.中医药+康养。 以现有药材种植基础,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引进科研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并引导种植户实行订单生产,加强技术研究和示范点建设,提高中草药生产管理水平。深耕庙镇藏红花品牌,拓展藏红花化妆品销售渠道。做强三星镇苦草产业,加强政企校协同合作,加快苦草养生馆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快铁皮石斛、金边灵芝、银杏叶等种植基地建设,推进种养、研发、应用产业链发展。推进以海派中医为基础的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提供流程优化、质量上乘的中医康复服务。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态创新,支持中医养生保健体验式服务融入特色商业街、文化圈等主题项目建设。到2026年末,中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4.5亿元。(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委、区卫生健康委、区经委、相关乡镇)
5.智能制造+康养。依托智慧岛数据产业园,高效率集聚和整合生产要素,赋能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打造数智康养产业集群。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培育一批移动医疗服务品牌。围绕数字化健康产品的研发设计、数字内容服务等,加快发展医疗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智能诊断设备,推动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医疗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场景应用。依托智慧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科研院校、行业组织和康养企业,强化物联网、分布式边缘计算、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融合,联动云、管、边、端,打造集数据、算力、算法三大要素于一身的康养数智公共平台。到2026年末,积极引进康养企业总部和数智康养产业创新中心,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引进数智化康养企业或应用场景3-5家(个),搭建康养数智公共平台,举办智慧康养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责任单位:东滩建设集团、区经委、区科委)
(二)推动区域康养重点项目发展
6.全力推进4个上海市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围绕体育、康养、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拓展生态产业覆盖面,为总体均衡高速发展提供助力。陈家镇·东滩自行车小镇。依托郊野公园、体育训练基地等,聚焦自行车、马术、垂钓项目的发展,重点建设七彩骑行线路、马术越野赛道、山地自行车赛道和上海国际垂钓中心,融合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小镇。西沙·明珠湖旅居康养小镇。依托明珠湖水上资源和绿华镇生态优势,发展马拉松、低空、水上和体医结合项目,构建以大健康为特色的体育小镇,发展后花博时代体育新经济。东平光明花博小镇。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持续优化休闲旅游资源,加强与光明集团合作推进花博小镇新一轮建设,打造东滩源科创园,营造“动力+活力+魅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新村乡稻米文化小镇。积极探索深挖稻米资源,全力打造以稻米文化为特色、以稻米产业为支撑的全域化田园综合体。(责任单位:陈家镇、生态旅游集团、东平镇、新村乡、东滩建设集团、区体育局、光明母港公司)
7.建设东部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产业集聚区。陈家镇地区服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整合康养社区、特色小镇等资源,推进高端健康旅游服务业发展,打造集高端医疗、运动康复、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国际健康旅游集聚区。加快推进中信养老国际社区、太保东滩国际颐养中心、国华人寿国际生态医养中心、瑞慈花园、上实东颐疗养院等项目建设。到2026年末,在建项目实现正常运营,争取引进功能性优质项目。(责任单位:东滩建设集团、陈家镇、区民政局、上实东滩)
8.建设中部、西部休闲养生产业特色区。高铁小镇以生命健康产业为主导产业,建设医养服务牵引核,构建医康产的服务+研发制造的全岛“医康产”产业链条,打造成联动全岛“医康产”综合体。庙镇依托岳阳医院崇明分院等中医药产业,打造种种片林、东方国际花卉园、无为寺等医养文化项目,着力构建“一核四区”的康养发展格局。绿华镇结合特色民宿集聚区建设、亲子研学体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动运动康养特色镇建设。新海镇依托长征地区百路达药业、达华药业等医药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以银杏为主的生物医药等产业。三星镇发展海棠花果特色产业、形成苦草全产业链,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小镇。新河镇以足球体育运动、金边灵芝为重点,不断做优做强,形成特色优势。建设镇做强做大民宿、花卉产业,打造一批集吃、住、游、学、体、悟、购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竖新镇围绕海上花岛、东禾九谷、惠民村和仙桥村为重点,全面建设生态农旅小镇。(责任单位:生态企业集团、相关乡镇)
(三)打造医、康、养全生命周期康养品牌
9.引入优质医疗资源。鼓励高端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在崇明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名医、名术”工作室,创建中、高级医疗专家实训基地,鼓励发展各类医生集团和特色诊所。加大高端医疗器械的采购力度,鼓励高端医疗器械临床实验、第三方检测服务等平台建设。
10.打造崇明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根据本市“5+X”健康医疗服务业布局,促进临床前沿尖端技术服务、高端医疗服务等向崇明集聚发展。建设临床医学研究基地和临床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健康科技创新型企业和转化产品,创建医学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11.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以科学健身为核心的体医结合健康管理机构,培育和引进健康体检机构和品牌,鼓励健康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型发展。
12.推动中医养生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到2026年末,引进2-3家以高端医疗、体检、医疗美容等社会办医旅、医体、医养项目。(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经委、区民政局)
(四)推进康养产业外延联动发展
13.衔接融入长三角发展。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区域市场化开放政策、金融资源与医疗配套等优势,探索区域一体化稳定且成熟的高端康养发展模式。
14.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建设以本区大数据资源平台为枢纽,形成崇明地方特色数据库,探索建立以大数据资源平台为核心的覆盖崇明、融入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数字服务化”品牌。
15.探索智慧康养产业链。通过数字化远程技术,以医联体为载体,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建立居民健康数据库。推广个性化的家庭医生服务包,培育与国际接轨、商业健康保险支撑的家庭医生服务市场。(责任单位:区经委、区卫生健康委、区科委、区民政局、东滩建设集团、区大数据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建立崇明区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工作专班, 统筹协调康养产业发展过程中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建立重大康养项目审批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推动康养产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构建支持本区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聚焦支持优质项目、数智场景、重要平台等领域。借鉴先发城市的经验,从土地保障、租赁厂房、技术创新等方面,制定本区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的引领效应。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康养产业重点企业人才落户的支持力度,由行业主管部门优先推荐,纳入人才引进重点机构,优先享受人才引进的落户政策。对重点企业的优秀人才在子女就学、人才公寓、人才购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
(四)落实督导评估举措
定期梳理康养产业年度重点项目和任务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阶段性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发展方向。研究康养产业统计指标口径,优化特色指标,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强化各类服务保障,培育发展康养主导产业,招引康养龙头企业,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集聚,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借各类推介会、论坛、体育赛事等活动,加强宣传报道,全力使“康养崇明”品牌“飞入寻常百姓家”。
崇明区经济委员会
2023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