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主题分类:
--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2-01-04
起 草 说 明
第一部分 决策背景
“十四五”时期正好是从十九大到二十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崇明区深化改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崇明生态岛建设和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编制好崇明区生态空间“十四五”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本区生态空间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十三五期间,崇明生态空间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锚固崇明的生态基底,努力提升生态空间结构优化,至十三五末全区公园绿地面积完成537.3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33平方米;全区森林面积35171.185公顷,森林覆盖率30.05%,其中活立木总蓄积2022194立方米,林地生产力为55立方米/公顷;全区湿地总面积为266653.61公顷,受保护湿地面积约157427.19公顷,湿地保护率(以2019年湿地总面积为分母)为59.04%。基本形成了“十三五”规划中明确的“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
二、“十四五”时期本区生态空间工作迎来了新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崇明生态空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崇明区最具活力的高质量环境营造提供重大的机遇。
三、本区生态空间的建设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当前,我区现状建设规划属过度集中的传统规划模式,公园绿地建设和林地发展的成效不明显、空间绩效整体偏低,生态空间的建设发展极不平衡;根据每年开展的遥感信息的数据分析,仍有不少林地和绿地减量,林地和绿地不稳定性还较为明显,生态空间的均衡性、系统性有待提高;规划和土地空间矛盾突出,绿化总量明显不足;受认识和财力限制,环境美化建设滞后,对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和发展、培育市场化养护机制造成很大的影响;乡镇对林地和绿地的“重建轻养”、“粗放管理”现象仍较为普遍。
第二部分 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勇当全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标杆与典范,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首位,善听智行,把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的提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围绕花博园区、集中居住、点状供地等区域,稳妥推进海上花岛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工作,调动全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抓手。以严格保护古树名木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地资源等典型生态资源,加强生态资源科学管理,强化对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硬约束。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尊重“田、林、河、湖、滩”的生态资源基底,培养市民生态价值观,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以优化配置为动力。围绕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的要求、崇明三岛的功能定位,统筹生态、城镇与乡村三类空间,鼓励行业科技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创新园林绿化和林业发展建设推进机制。建立智慧化管理平台,完善长三角一体化中崇明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及本底资源数字库建设。
坚持以依法治理为保障。应对未来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考虑林地、绿地、湿地后续管理的需求,制定多情景的规划方案,建立开发边界内战略留白空间更加强调面向未来功能发展的预留,做到建设和管理的理性融合及互相促进。加强林业、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和普法,不断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宣传,规范行业执法行为,形成完备的生态法制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按照国土面积1170公顷计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力争达到9平方米以上,自然湿地保有量不少于4.8万公顷,建设完成300公里以上骨干绿道,建成10处以上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和乡村公园,保护崇明岛的传统人居环境特色和价值。
四、“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公园绿地建设任务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加大规划引领,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三是推进城市绿化,构建城乡生态系统。四是提高行业水平,构建数字绿化体系。
(二)生态林业建设任务
一是统筹协调生态资源管理。二是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康湿地建设任务
一是积极构建湿地保护地体系。二是提升湿地和湿地公园的管理水平。
(四)绿道网络建设任务
建设衔接区域、串联城乡、覆盖社区的绿道网络。以风景优美的景观道路、廊道、河流水系为依托、以公园、景区、交通枢纽为节点,围绕“三环三横十二纵、节点网络化”,构建“环岛绿道-郊野绿道-滨河绿道-城镇绿道”四类城乡绿道。
第三部分 决策过程
研究编制阶段。2019年9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启动编制工作;在全面总结“十三五”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瓶颈的基础上,明确编制基本思路;召开多场专家学者座谈会献言献策。意见征求阶段。网上公示征求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广泛听取人大、政协委员相关政策建议;多轮征求各相关部门和有关行业专家意见建议。论证提升阶段。区长、分管副区长多次听取编制情况、召集专题会议,对规划编制做出指导和要求。完善定稿阶段。充分衔接相关上级规划、区总体规划和同级规划,对本规划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2021年下半年完成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