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文史摘录

追忆百年前崇明光复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15 13:22

浏览

【字体:

清末的崇明县位于长江口,隶属江苏,紧靠上海,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即辛亥革命纪念日)的时候,也风起云涌,闻风响应。

是年11月2日(阴历九月十二日),陈其美率领上海“民军”(即革命军)攻克江南制造局,打败清军,宣布上海光复。同月4日(阴历九月十四日),江苏巡抚程德全也在苏州“揭櫫义旗”、“通电所属”,响应革命。

同月6日(阴历九月十六日)下午,崇明籍、中国同盟会会员王养吾(1884—1952)等十七八个自称“民军”的革命青年从上海搭乘汽船而来,直奔崇明城内、设在嘉乐巷袁家祠堂内的县议会办公地点,要求崇明光复、响应上海。原县议会议长徐不更因丁艰在家,接任的县议会议长薛梅士和议员们当时正在开会,见上海“民军”到来,都表示赞同响应光复。大家都早已耳濡目染维新、革命思潮,只是担忧驻防崇明、掌握三营水陆军队兵权的苏松镇总兵(简称总镇、镇台)段日升(号有恒)因是“北军段芝贵的尊亲”,可能会仗势与“民军”对阵交火,引起崇明动乱。于是商议决定:一方面邀请县知事王绍曾(字溯沂,直隶丰润进士)以及城内士绅昝元恺(号胜存)、陆家鼒(号才甫)等到会,以顺从民意;一方面派人到朝阳门周宅,请求曾任苏松镇守备(一说福山都司)的周福增(号仰蘧)代表士绅向总兵段日升请愿,要求他宣布反正,以免生灵涂炭。

据时任县议会书记的王某在1921年11月4日的回忆材料(见金科撰《崇明光复史》),这天傍晚,崇明城内经历了一场特殊的风波。

街道上的行人都沸沸扬扬、议论纷纷:革命党来了,沪军都督府派了二十多人从上海乘轮船而来,还将有许多人从堡镇港、新开河、二条竖河、恶鸟鸪港上岸,他们的手中和包裹里全都是炸弹……

当晚的袁家祠堂内,大门洞开,县议会前后大厅内灯火通明,三进两场心、大庭小院、楼上楼下都被城厢看热闹的居民挤得水泄不通。县知事王绍曾来了,总兵也派来了二十个士兵,荷枪列队。县知事和士绅都表示欢迎革命党的到来,并决定立即前往总兵署议事。那一天,陆才甫还娴熟地指挥着这二十个士兵“立正、开步、走”。

早有人已密告段的部下,谎称大批“民军”即将来崇。段镇台闻知“民军”到来,又因已于当天中午(一说下午三点钟)接到苏州巡抚程德全致驻崇苏松镇要求反正的“通电”,先是表示愿意顺从民意,后来犹如惊弓之鸟,乘夜潜逃了。《城桥镇志》记载:段躲藏在桥镇中津桥底下,一说躲藏在城内香花桥西龚宅(龚宅有人曾在外地任武官),次日段携家眷乘船逃离崇明。“不过十七八个,神气也不太好”、“假冒”的“民军”于是不费吹灰之力,赶走了镇台,占领了“内外门户洞开”的镇署。

乘着朦胧月色,县知事和士绅都赶到了镇署,他们作出了响应革命的举措:悬挂白旗,更换衣服,剪去发辫,收缴文、武官署印信,出示的布告纪年采用黄帝纪元(是年为清宣统三年,黄帝纪元为四千六百九年)。并商议由地方人士筹组政权机构——崇明军政府,以安顿局面。众人高呼:“民军万岁!”

那天,城内人私下里都还传称:革命党是由县议会议员某、某两人在前一天到上海招呼而来的,三桥乡人王养吾(绰号老苹、时在槟榔屿谋生)是随革命党一起来的。

民间相传,家住汲浜镇(今属中兴镇)的蒋思贤(1880—1951):年轻时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曾参与1911年轰走崇明县衙镇台大人的壮举,成为下沙四勇士之一。其人其事,已载入《现代蒋氏家族简谱》。

家住桥镇东河沿的王养吾家族后人回忆,王养吾等十七勇士当年推动崇明光复,还有一段小插曲:他们从上海乘汽船来到崇明,仅携带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其余均为土枪,扬言从革命党里携归大量炸弹,声称要炸毁镇台衙门,炸死段镇台,竟然吓得镇台等当官的以及当兵的都逃之夭夭。

民间还相传,段日升本想调动驻二条竖河等的满洲兵进城,以扑灭革命烈火。不料接到上级命令,要求部队各返原方。于是段口头上声称“出巡”,其实悄悄地逃走了。

11月7日,县内推举军政府各职。以崇明籍、原苏松镇守备(武官名)周福增为驻军司令,以王绍曾为县民政长,“其余财政、参谋、军需诸职,分推邑人士之能者任之”。王蓉清《海滨集》记载:昝元恺为参谋长,王清穆为财政长,王绍曾为民政长兼裁判长,“余如参谋、军需、教练、文牍、会计、庶务、稽查等员,以次推定”。

翌日,崇明军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城内贤达王蓉清、昝元恺等分任地方军政、财政等职务,王绍曾任民政长兼裁判长。“颁条教通告四乡”。午后,上海沪军都督派人持枪械和军旗到崇明,要求崇明光复。他们当时还不知道崇明早已反正、宣布光复了。

《海桥志》记载,当年“县知事王绍曾臂缠白布出城门迎接革命军进城”。

王养吾等已于当天早上匆匆乘船离崇。旧《城桥镇志》记载他乘快马奔赴新开河港口,乘船赶回上海,报告崇明光复经过。王家后人回忆,王养吾早年离家为革命奔波,家里人在崇明光复时才见他回来。崇明光复那年,只见他骑着高头大马在城厢和桥镇游行,因是秘密的仓促举措,为避免亲人受到报复,在街道上相遇时只是暗中示意勿声张。随即他又离开崇明,从排衙镇往北沙(今江苏启东)去了。

历经惊天动地的变革,崇明从此获得光复。城乡都揭白旗,男子剪发辫,女子放缠足,欢庆“脱离满清专制羁绊而入于共和政体”。上海《申报》、《民立报》分别对崇明光复作了相关报道。后来便以11月6日为崇明光复纪念日。

时局初定,但仍有谣传“段镇将清军来崇诛从乱者”。原来推举的武官周福增“为危言所怵,不敢任事”。原任游击(武官名)吴景文也表示辞职,驻崇水陆各营兵弁顿时失去“统摄”。于是崇明光复后接连发生水陆营兵闹饷、焚烧、抢劫等风潮。东西各乡民众也群起暴动,“毁绅家,捣学校”,如众所周知的发生在同年同月的西沙佃农大打城内“黄、周、昝,严、陆、黄”六姓,以及发生在1913年4月的沈秀之反官盐暴动。王民政长一方面积极筹饷,向上级请示委任镇守使驻防、弹压,另一方面物色地方贤达任各科科长,又亲赴四乡演说,“剀切晓谕”,“遂复秩序如初”。

王绍曾由满清官吏过渡就任民国崇明县军政府的民政长,民国二年(1913)3月至民国三年2月又任县公署县知事。“莅崇三载,民情悦服,诵声载道”。后离任而去。卸任那天,县内“各团体各学校各绅士”还与他合影留念,赋诗饯别。“感其光复时维持秩序之功”,数千人赶到南门港码头为之送行。

当年还有一首地方光复纪念歌,歌词大意为:

民权学说寰中,先声渐我崇。

铲除专制增光荣,今日又一周。

七十万户乐融融,庆祝仪式隆。

追踪法美遨瀛东,海甸表雄风。


徐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