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古瀛人物

瞿直甫——沪上名医

信息来源:崇明档案

发布时间:2024-08-14 14:24

浏览

【字体:标准 加大 特大

瞿直甫(1889—1944),名祖良,以字著称,崇明城内(今城桥镇八一路县邮政局址)人。民国初年留日学子,回国后行医沪上,以医术医德获享盛誉。

东渡扶桑  研习内科

瞿直甫家族世居崇明县城内陈仓门弄。祖上从江苏太仓迁居崇明,并在县城西边的朱华港、外沙(今江苏启东)汇龙镇、高家镇分别辟建仓房宅。依照瞿直甫去世后留下来的《讣闻》及其儿子瞿承方回忆材料,他生于清末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即1889年3月24日)。他的祖父瞿馨园,相传乐善好施,以善行著称于乡里。父亲瞿旭清喜赌而致破产。瞿直甫幼时生长于富裕的城市缙绅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不同于那些贪图玩耍的同伴,他聪颖过人,早年在私塾爱好读书,如临风玉树,秀美多姿。他常与城内同学金焕章等“论文析疑”,好思辨,惟独不喜好“章句之学”(指八股文)。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战败的清廷开始倡导维新变法运动,革故鼎新,重整社会秩序。国内有志青年纷纷就读新式学堂,或赴远赴东、西洋各国就学,谋求救国利民的途径。瞿直甫最初赴江苏南京就读两江优级师范校,毕业后于1914年前后与同学金焕章(城内人)、黄雪门(侯家镇人)约定同赴日本留学。金焕章攻读的是经济学,黄雪门攻读的是土木工程。瞿直甫先是学习法律,后也攻读土木工程。后改入名古屋爱知医学院攻读医学。瞿直甫学医的动机,主要是兴趣转移。学医期间,他又鉴于国内千百年间重视本草、轻视临症病及解剖等,而邻国日本医学一直著称于邻邦。于是,他无论寒暑,潜心于内外科,于1920年(《新崇明》报1920年8月23日报道、1989年版《崇明县志》)毕业,获得医学士学位。于是在日本东京锦丝病院实习外科,前后3年,因勤学苦干,学有心得,并受到师友尊敬。相传当年日本医院内医师在为病人实行手术进入关键步骤时,常先后摒弃中国和韩国留日学生,瞿直甫求学心切,为了获取手术关键步骤的要领,想方设法与医院内医师、教授进行沟通,经常下馆子,讨教医技,联络感情。期间,因丧父一度回国奔丧。《新崇明》报于1921年10月16日刊登程泰煊《鸣谢神医瞿直甫先生》的启事。瞿直甫并曾于同年至崇明桥镇西民沟瀛洲医院“到院帮忙”(《新崇明》报1922年3月8日)。瞿直甫后于1922年(县志据其儿子瞿承方回忆材料作1923年)学成回国。

行医沪上  享有盛誉

瞿直甫学成回国后,受聘于上海三泰码头的公立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立第二医院),任外科主任。第一年食宿在医院内,因外科成就易于显现,使医院业务蒸蒸日上。后因爆发江浙战争,院长夏慎初辞职,瞿直甫于是离院,在南市沪军营与陈旭升、黄祥甫医师合办亚东医学院(后改组为东南医学院)。不到一年,因学潮离开,于1924年初与崇明瞿怡生(元六港人)、鞠元良(城内人)在上海南市小东门中华路合办小诊所,雇佣药剂(配方)兼出纳及包车夫兼打杂工各一人。因瞿直甫各科均看,医道远播,招来较多病家。设病床20余张,并设小手术室。他能做到不论贫富,以实心诚意救治病人。当时上海的南洋医学院、亚东医学院都仰慕他的名声,盛情邀请前往讲课。师友间相与探讨交流,相得甚欢。数年间,门墙桃李,弟子盈门。因医务趋繁,于1927年租赁原上海县城内的小西门蓬莱路叶姓三进大住宅一所另设诊所,病床增至60张。聘助理医生叶信诚、严庆康、盛伯均、方明绪、茅鸿飞等数人,助产士鞠映荷1人。于是正式更名诊所,命名为“瞿直甫医院”。以蓬莱路医院为总院,原小东门诊所作为分院,两院共有病床80张。这在当时南市私立医院中算是最大的。每日门诊达一百余号,挂号费仅一至四角,出诊费为每次三至五元,住院及手术费也很低。自备小汽车以应出诊。所请医师叶信诚、严庆康,均医术高明,服务周到,因此深受南市居民欢迎。外地病人也多来就诊,其中以宁波、崇明、南通、海门等地的病人为多。另有沪杭甬及沪宁线一带来就诊的。据瞿承方回忆,其父擅长外科,尤精腹腔手术,亦通内科、妇科。当时手术以普外为主。曾成功地切除一名女患者20公斤重的卵巢肿瘤,上海新闻记者前来采访,报纸作了报道,从此瞿直甫引起社会注意,在医界渐有名气。翻检上海《申报》,1927年7月27日《卫生局第一次登记医师姓名录》赫然有其姓名。瞿直甫还做过奶结切除、截肢、烂尾炎等外科手术,于是前来就诊的病人就更多了,往往门庭若市。而瞿直甫为人又谦冲、谨慎,经常说:“病家如盲者,延医诊治,以性命相托,如果我们不能竭尽全力予以诊治,那还算什么医生?失之丝毫,差之千里,万万不可大意,理当慎之又慎!”还说:“药到病除,这主要是病人的福份。”往往谢绝病家的酬报。

抗战初期,上海被侵华日军占领,“二院俱为灰烬”。瞿直甫迁居太仓路,只设门诊。稍后,他将其“瞿直甫医院”迁至华山路常熟路口,钱大钧的一所花园住宅(今华山路360号,华山路第五小学)。重建后的医院病床也有60张,医院聘请了由其子瞿承方引荐的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的的同学徐继和、汤春生、张发初,分别专长外科、五官科、放射科,另聘请了毕业于圣约翰医科的高木或任肺科主任,还聘请了一些特约医师,如骨科陈恒义、神经科粟宗华、皮肤科许继成、内科杨济时,均为医学专家。医院已具一定的规模,业务甚旺,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1942年春(一说1944年),上海流行脑膜炎,死亡率很高,瞿直甫在3个月内共收治45名病人,仅1人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是全市死亡率比较低的,当时的《中华医学会》杂志英文版介绍了他的经验。

乡情乡谊  子承父业

瞿直甫重医术,重医德,又重乡情乡谊。据瞿氏后辈回忆,他是城内瞿氏家族末任族长。20年代,当他从日本学医回国后,族长瞿庆荣(号子欣)鉴于自己近垂暮之年,将族长职位让出。城内瞿氏家族的祠堂位于陈仓门弄与西转河沿之间,民国年间瞿际漾曾在此办学。瞿直甫在30年代初又受聘于县内第一医院整理委员会委员。他热心公益、一心行医,自奉俭朴,对患者收费较低,更不以病人无钱而拒绝收治,对家乡病者、同宗同族尤为照顾。相传崇明沦陷初期,城内瞿氏家族中有七八家六七十人避难至于上海,瞿直甫尽力为他们安排住所,并负责日常吃用的开销。遇患病的,还为他们提供药费及诊疗费。他还十分重视对子女后辈的教育。家族后辈以其行医沪上,常以“申公公”称呼之。

因长年积劳成疾,又“经损失心绪不复良好”,加上自身体型矮而肥矮,患有高血压,瞿直甫于1936年、1939年相继小中风,最终于1944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在沪上家中病故,享年55岁。去世前一日,他还参加外甥女沈乃英、外甥夫吴城九的婚礼,并宣读证婚词,当晚九时余因中风而昏迷。瞿直甫丧礼在沪上太仓路诊所兼寓所举行,沪上医师顾南群挽以“竹马同骑,鸡窗共语,片月照三人,可忆樱枝招袖底;弦歌异调,坛坫争长,西风怜只影,更无静语落杯前”联语。

瞿直甫后归葬于故乡,葬于县城西部沈家湾镇东首祖茔,由当地黄姓守墓。

长子瞿承方为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博士,又于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回国后应父命协办医院,任副院长兼内科主任,父亲去世后,继承父业,接任瞿直甫医院院长。1956年,随上海各大医院改为公立。瞿承方于1957年年底调任公立南洋医院(今卢湾区中心医院)院长。翌年市卫生局根据划区医疗的要求,将瞿直甫医院与德济医院合并,并迁移至静安寺延安西路德济医院旧址,改名为静安医院(后迁址改为静安老年医院)。瞿承方之子瞿世镜曾任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是当代著名学者、教授,全国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来源:《崇明历史名人传略》

原创:徐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