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古瀛人物

何忠相——清代文苑名家

信息来源:崇明档案

发布时间:2022-04-28 16:55

浏览

【字体:

何忠相(1716—1777),字罕勋,号二山,崇明人。清初校勘学家何焯侄孙。乾隆十五年(1750)、十七年(1752)两度考中副榜贡生,擅长诗文,历任崇明瀛洲书院、常熟正修书院、安徽和县和阳书院山长。他被民国县志列为清代崇明“文苑”名家。

奋发于科第  修志问道

何忠相,崇明人。住址无考,只知道他是清初校勘学家、从长洲寄寓崇明的何氏家族名人何焯的侄孙。因家谱失传,其父、祖名字也无考。何忠相的生卒年,据近年编辑而成的大型清代文章总集《清文海》第40册第759页记载生于1716年,《支溪小志》称他“年六十二卒于和州”,《甑尘纪略》则称他“年六十三卒于和州书院”,这样,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他的生卒年。他的字号为“二山”,而非嘉庆《太仓州志》、光绪、民国《崇明县志》所记载的“一山”。所谓“一山”,指清初崇明名人施何牧,榜名何牧,他的著作有《一山老人史鞶》,另一著作《韵雅》收录入《四库全书存目》。据此判断,何忠相比施何牧(何牧)晚一辈。

何忠相是雍正九年(1731)考中的秀才,有《崇明县院试题名录》可佐证。后相继成为廪生、优贡生。早年的他,志在青云,发奋科举,留有“谁能遂抛却,走马向长安”诗句(《辛未抵家》)。可惜的是,纵有才情,终未能进士及第。仅在乾隆十五年(1750)、十七年(1752)两度参加北榜的考试,均考中副榜贡生,名落孙山,于是终身仅仅是一名老贡生。科场失利的原因据称是“以场事罣误,许以原名应试”。何忠相有“罪大仅邀三褫带,恩深犹许再燃灰”诗句记述其事。在旧县志《杂事志》中,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当年何忠相与县内李杜诗、李尚美父子、柏谦等去省城参加乡试,同宿旅店,其中才气横溢的李尚美梦见有三个鬼揭开他们的蚊帐,分别指认:李杜诗是举人,柏是翰林,何是老贡生,而李尚美则是天官。小鬼因撞见天官而被纷纷吓退。

但何忠相又经过考试补授教习,期满后一度被派往直隶任知县。他在何年参加该科考试不详,何县任职也不详,据称因“为人简傲”的个性特征,因事连累而被“除名”,于是“废归”,回到家乡。可见他在当年不完全是做官的料。“归里”的时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

在京城期间,他与湖南善化张九思(聿修)等结成“文字莫逆”(张九思《蒙泉古文》柳廷芳后序)。余廷灿《存吾文稿·罗洋山人传》称他另与湖南善化郭焌(昆甫)等“约为文酒之会”。乾隆二十四年(1759),何忠相与黄文旸、彭晋函等人在南京结秦淮大会(王豫《群雅集》卷十四)。他又与江阴蔡寅斗(芳三)、山阳周振采(菘畦)、丹阳彭泽令(晋函)等结交,而这些人,都是当时颇有学问的名人。

何忠相是崇明籍、雍正进士、翰林院编修柏谦(1697—1765)的弟子,“少及柏东皋太史之门,长从王己山、方朴山两太史游”。柏谦(东皋)善于写文章,又集诗人,书法家于一身,流传至今的有《赵公堤记》《沈文镐〈清理田赋记〉跋》《重建尊经阁记》《重修祖师庙碑记》《近庵先生传》等,其中有些文章被刻在石碑之上。不过,柏谦特别善于写时文,即八股文,被科举应试者们奉为典范文章。何忠相与金坛王步青(即王芑山)都曾为柏谦的《碧山堂稿》撰写序文。

在家乡,何忠相有两件事值得一提。其一,他曾受知县赵廷健之聘参与编修乾隆《崇明县志》,任“勘正”。此事始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陕西富平进士赵廷健任崇明知县,他自称“念邑乘鲜善本,自三韩张公重修以来阅今三十三年风会日变,记载阙如”,于是礼聘长洲修撰韩彦曾重修县志,泰州进士仲鹤庆、本县进士黄垣、举人刘观我、廪生施涵分任编辑,副贡生何忠相校勘。历时年余,形成乾隆《崇明县志》二十卷。由何忠相的分工岗位,可见他已忠实地继承了先伯祖父的衣钵。今存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不过,该志书流行的版本可能有所增补,卷首赫然显示乾隆二十七年(1762)柏谦撰写的《崇明县赵公海堤记》。

何忠相又曾任崇明城内瀛洲书院(今址崇明学宫内)山长,这是《支溪诗录》卷三引《常昭合志》中提及的,说他“历主古瀛、正修、和阳书院”。

崇明县志记载,何忠相的弟子有施有焕,字远芬,号莎村居士,出生于崇明东三江口东首施氏大家族,其父施行义(字传霖,号方屏,晚号两湖老人)曾代理浙江永嘉、仁和等十县知县,施有焕的儿子施鸾坡又是清嘉庆进士。


流寓常熟、和州  培育桃李

当年何忠相以其“博闻强识”的深邃学问,以其“诗古文制义”冠于东南。他因家乡遭遇海坍,“避潮灾”(《支溪诗录》卷三引《思旧集》)而侨居常熟县支塘镇以东的蔡泾。

乾隆三十一年(1766),昭文(今常熟)知县康基田(1728—1813)在距县城东北45里之遥的支塘镇创设正修书院,何忠相受聘主讲于正修书院。“江浙诸生执贽来学者数十辈”。经何忠相耳提面命,支塘子弟等都得到了受益终生的教诲。有当地学子周昂的遗诗为证:“提命当头棒,切磋刮目筚。春风长桃李,浓荫自成溪” (周昂《少霞诗抄·呈二山师》,常熟图书馆藏)。崇明县志记载何忠相另曾任浙江嘉兴闻川书院主讲。

何忠相与崇明籍、侨居太仓的宋龙、徐旦龄等被称为后“娄东十子”。另有前“娄东十子”,指太仓黄与坚、周肇等,吴伟业曾选编他们的诗集,名《娄东十子诗》。

晚年,何忠相迁居安徽和州(今和县),受知州陶易(1714—1778)之聘任和阳书院山长。该书院,今址为和县一中,是和县历史最悠久的人才摇篮。博学善文的何忠相继续他的老本行,在该书院主讲经义,教诲诸生。在他掌院期间,“士林多所成就”。他最后于乾隆五十二年(1777)卒于和州,客死他乡。享年62岁。这里取《支溪小志》中的说法。有关他的子女后人,仅知其晚年得子,名超宗,“今他徙”,“妻子零替”,无法细考了。


倾心之作多种  堪称大家

何忠相一生从事诗学、经史,“才高学富”“艺臻高境”,“三十年来驰驱艺苑,猎取文名,大江南北咸知有何二山”。毕生有多种著作,部分犹存于世。堪称清代文史大家中的一员。

除了负责“勘正”乾隆《崇明县志》,他还帮助校勘其伯祖父、义门先生何焯的《义门读书记》,悉心校勘,堪称精审。《义门读书记》共计五十八卷,是何焯阅读经、史、集部著作后的读书校刊记。以其为学长于考订而著称,该书附录分别收录何焯子侄撰写的《序》及《志》,有何堂序、何云龙志、何忠相志。

何忠相另著有《北窗随笔》《二山杂著》《楚辞定论》《二山说诗》四卷等。其中,《二山说诗》四卷、《汉诗辨证》五卷,均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二山说诗》四卷原刻本现存湖北省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县志称何忠相深于诗学,他的《二山说诗》,文章雅洁清淡,姚齐宋在《甑尘纪略》中称他“理醇法备,奄有众长”。网页引何忠相《二山说诗》卷三评论《陌上桑》:“写美人有二诀,一用洗眉法,《庐江小吏篇》(即《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本《卫风·硕人》暨宋玉《神女》《登徒子》赋;一用烘云法,此篇(即《陌上桑》)四面嘘气,全身活现,更不消实指得。”称何氏所论的确切中要害,“洗眉法”与“烘云法”是从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中归结出来的两种主要的绘美手法,也是古典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时出现的一个具有普泛性、规律性的审美现象。“洗眉法”即现在修辞上所讲的比喻手法。借助这一手法,可以使抽象的物象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境象变得生动,使模糊的意象变得明晰,从而增强人物描写的鲜明性、直观性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如何忠相论述中所提到的《卫风·硕人》篇,就连用六个比喻来形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体貌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纤细的手指犹如柔嫩的毛芽,雪白的皮肤好像凝结的脂膏,白皙的脖颈好比天牛的幼虫,整齐光亮的牙齿就像瓠瓜籽,宽正的额头似蝉子,细长的眉毛似蚕蛾触角。这些形象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先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造力,以致于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称赞曰“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由于《诗经》在古代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卫风·硕人》所运用的“洗眉法”遂成为描绘美人的范本和榜样,不断为后世文人仿效。

何忠相与常熟苏商弼(汝砺)合著《操缦集》一卷,现存南京图书馆。参编的《集虚斋全稿合刻》(方棨如撰),有光绪二十年(1894)浙江书局本,现存天津图书馆。

诗作有《瀛洲八景诗》《丙子九月出京》《丁丑归里门》等多首,分别收录入乾隆《崇明县志》卷首、《支溪诗录》卷三、崇明杨樽《瀛洲诗钞》卷三等。其中,《支溪诗录》收录其诗32首,《瀛洲诗钞》收录其诗28首。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第288页说他“侨居常熟,有文集”,所谓文集,即崇明旧县志记载的《二山诗文稿》,可惜其文集今天难以寻觅了,仅见他为常熟苏商弼、崇明祝景南分别撰写的《苏汝砺传》《祝景南墓志铭》,为崇明柏谦《碧山堂稿》撰序(崇明区博物馆藏)、为常熟倪赐纂乾隆 《唐墅志》撰序(南京博物院图书室藏)、为和州姚汝颂《渔邱草堂诗》撰序、乾隆壬辰为和州学正吴本锡《寄云楼诗集》撰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乾隆庚寅为陕西绥德刘沅撰《茝堂刘明府开浚白茆碑记》等文章流传于世。

何忠相的传记另见清光绪《崇明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光绪《常昭合志稿》卷四十《游寓》等。


作者:徐兵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