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人文历史

陆廷珍——清代时病诊治名医

信息来源:崇明档案

发布时间:2024-06-06 09:20

浏览

【字体:标准 加大 特大

 

陆廷珍(1821—1884),字子贤,今崇明陈家镇人。出身在乡村的著名中医,医术精深,医德高尚,尤重医学理论,积数十年诊治经验,著《六因条辨》三册,对所见时症脉象、病原、用药等条陈缕析,阐明己见,至今仍是临床的重要参考,为中医学校师生研习。

仁心仁术声名远播

清朝后叶,孤悬江海之滨的崇明岛缺医少药,百姓饱受病痛折磨。陆廷珍耳闻目睹又亲身感受,心生了做郎中悬壶济世的愿望。于是拜师学医,日复一日听师傅讲授医理、药效;看师傅临床“四诊”、开方,并认真笔记,刻意揣摩,牢记于心,渐渐掌握了观察气色、听闻声息气味、询问症状病史、切摸脉象痞块,继而开始在师父监护下诊断、配药。

学医期满,陆廷珍独立行医。他明白,医技高深,自己只是初步掌握了望、闻、问、切的基础知识,离妙手回春、术精岐黄成华佗再世任重道远。于是在实践中不停总结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孜孜不倦研读前代医家名著,上自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下至明朝的《本草纲目》,逐一研读、点评、摘记,从中汲取营养。

坚持双管齐下学习再学习,医技与时俱进,名气越来越响。

据1989年出版的《崇明县志》《陈家镇乡志》记载,陆廷珍仁心仁术,不只医技高明,而且心地仁慈,医德高尚,从初出道时到声名鹊起后,一向急病家所急,凡请他上门看病,不管路近路远、白天黑夜、酷暑隆冬,风雪雨天,总是满口应承,不辞辛劳上路,常谓救死扶伤,医家本份;性命攸关,岂敢怠慢?又立有规矩,方圆2里内给人看病不收出诊费,说是乡邻让我学会了看病,应当布施报答。

崇明历来多贫民,手头拮据,陆廷珍再立规矩,不论坐堂还是出诊,凡遇穷苦病人,不仅免费治疗,而且奉送医药。将药方连同免除药费文据一并送到病家手里,去药店取药时交给掌柜,掌柜便将药费记在他的账上,这是他事先与药店老板约定了的。

陆廷珍的德技双馨,传遍了崇明上下百沙,多有远道而来轿抬、车推请他出诊的,岛外病家慕名而来者亦屡见不鲜。

长期以来,崇明城乡流传着“陆郎中巧取黄豆救人”的佳话。

秋收时节,丁家夫妇忙着在场地上打黄豆,儿子自顾坐在场边玩耍。不知怎的一粒黄豆钻进了右边鼻孔里,孩子本能地伸出手指头去挖,哪知黄豆反而钻得深了,孩子又急又吓,哭了起来。夫妻俩晓得黄豆进了气管是要命的,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经邻居提醒,急忙抱起儿子奔去剃头店,请剃头师傅帮帮忙。救命要紧,剃头匠使出浑身解数,用挖耳朵的家伙时而掏,时而夹,却就是弄不出来,又因为孩子哭闹,竟把鼻腔碰破流出血来了,无奈之下要家长另请高明。

夫妻俩急得六神无主时,忽听得有人喊“这不是陆郎中么?”看热闹的七嘴八舌招呼陆廷珍。陆廷珍出诊回家路过,听到叫喊声,立即调转方向,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进来,问明情由,劝家长勿急别哭,以免吓坏了孩子。

他仔细观察了黄豆的位置,沉吟着说,我来试试看,能有八分把握。

随即搿来一根芦头,选截三四寸长一段彻底打通,一头磨得光滑。准备就绪,叮嘱丁家夫妻,把孩子抱成头高脚下斜上仰姿势,护住其手脚不让乱动。

陆郎中哄得孩子听话顺从后,左手把他的嘴巴捂住,右手将芦管光滑的一头,轻轻伸入他左边的鼻孔里。然后俯下身子,口含芦管,吸一口气转到嘴里,鼓起腮帮子,猛力一吹,“扑”的一声,黄豆从鼻孔中飞落地上。

围观的男女老小异口同声“好了,好了”。夫妻俩破涕为笑,连声道谢,女的向剃头匠借了五个铜板塞给陆廷珍算作诊费。陆廷珍横竖不愿收受,情真意切道:“救护病痛,济世救人,乃医家本分,又是举手之劳,何需酬谢?”

剃头师傅问,吹气取豆法医书上有吗?陆郎中回说,书中无此记载,还是刚才想出来的,医家应善于临时加减多变通。

这吹气取豆法,如今仍有实用价值。

 

《六因条辨》裨益后世

时病 又称“时令病”,即季节性疾病,如春季的温毒、作风;夏季的痢疾、中暑、疰夏;秋季的疟疾、湿温、秋燥;冬季的伤寒、冬温等等。

从道光年间到咸丰到同治到光绪初年,陆廷珍行医三四十年间的体会,时病多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原因所致,于是以自己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参考前代医药大家著作,编写了《六因条辨》一书。因以六因为纲,分门加以议论、条辨,故名。

《六因条辨》上、中、下三卷,上卷论春温、暑病、中热诸病;中卷论伏暑、秋燥、冬温、温毒诸病;下卷论湿病、风病、斑疹、痧胀、阴证等病。全书共有绪论12论,方症条辨171条,每论与条的正文后另有释义,阐述正文之义,可谓纲举目张,条分缕析。

此书开初为手写本,辗转传抄,成洛阳纸贵,供不应求,同治七年(1868年)石印了传播,河南许昌庭其顺作《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其门人陆绎堂规划再印,并请本县名儒王祖曾写了序言。

经两次印行,《六因条辨》由原来的本县传诵,渐次推向江苏各县,及华东、华北广大地区,各地同行奉为标尺准则。

如《崇明县志•人物传》所云,陆积数十年临症经验,著有《六因条辨》3册。该书对所见时症的脉象、病原、用药等分别条陈缕析,既佐以古贤论述、又陈明自己见解,由浅入深,言简意赅,深受当代、后世各地同行赞誉。历百余年来至今,仍被学习、运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中医药杂志》刊载过多篇文章,谈学习体会,如上海中医学院文献研究所周珮青的《六因为纲条分缕析——清代临症医家陆廷珍》、崇明中心医院中医姜达歧、杨允璋的《陆廷珍治时病经验偶谈》,作者有感而发:“重温是书,深感陆氏治疗时病的经验,对当前开展中医急症,很有参考价值。”

又有《环球中医药》2012年4期张志强、盖国忠、陈仁波、李鹤的《读六因条辨有感》,作者赞语:“先贤在时症外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医教育、临床的重要参考。”“陆以其30余年的临证经验著成此书,其所论每一时症之兼夹、传变、立法用药,均为其平生所历,可谓详尽、穷极。”“陆临床经验宏富,书中对每一证候之症状、舌象、脉象言之甚详,独具慧眼。其深厚的临证功底、广博的理论内涵,并非一日之功,吾辈后学如能潜心研读,仔细玩味,定能裨益临症。”

近代以来,《六因条辨》曾多次再版、选编:

1937年、1942年上海文光书局铅印本;

也据《崇明县志•人物传记》,1981年,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点校此书,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4年3月学林出版社《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中,收录了陆廷珍《六因条辨》中的参麦汤、二叶汤、参翘汤、五鲜四叶汤、加减清暑益气汤等共16剂验方。

2008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五辑之一,便是《六因条辨》。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8月版《急性病症妙谛中医三名三绝》,选录了陆廷珍《六因条辨》中的《春温辩论》。

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六因条辨》校点说明中,肯定了此书的现实意义:该书古今融贯,理法详备,既能师法于前人,又不为前人之说所拘,故其立法、选方、用药、能一免浮泛,简赅切当,实属可贵。书中所论,均可为学习温病者的重要参考文献,对温病学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对温病的临症诊治起到指导作用。

也因此,山东中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将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列为学生必读医学经典。


原创:陆茂清
来源:《崇明历史名人传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