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上的古建筑——牌坊
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装饰性、纪念性建筑物。牌坊起源于秦汉时期都市的里坊,通常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并在上面镌刻文字。旧时大多建于庙宇、祠堂、衙署、街道、住宅等处,用以表彰忠孝节义、功名科第,宣扬礼教,标榜功德,是封建王朝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专制统治所采取的一项措施。根据崇明旧县志的记载和民间采风,明清两代,崇明城乡有数十处牌坊(牌楼)建筑。
早在元代,崇明就有牌坊建筑,如宣明坊、寿康坊、从善坊等。元至元十四年(1277)在姚刘沙始建州城,设州署,“兴学校,明礼义,立纲陈纪,海中焕然文明”。
明万历十六年(1588),县城从平洋沙城迁至长沙城(今区政府所在地)之际,已拆已毁的牌坊有:明代县城内思政坊、阜民坊、凤鸣坊、进士坊、忠孝坊、晋世丁兰坊、节孝坊等“旧坊”。其位置,有的位于东沙秦家符城,有的位于平洋沙城。牌坊中,有的是街坊标识,有的是用以纪念科举考试优异者,有的是用以旌表孝子、节妇的。其中,位于平洋沙城、由巡按王一鹗为施全孝妻倪氏而建的名为“立节”的节孝坊随县城“五迁六建”(此指第五迁、第六建)而搬迁,重建于县城北关外(原城桥乡城东21队,今址为桥镇东小港),直至20世纪“文革”期间才拆除。《新崇报》1932年7月8日、11日有报道提及此石牌坊(又称石牌楼)。施全孝家族出自“文廿五、邦辅后”,被称为“牌楼施”,有别于县内的“大麦施”以及出自“文廿五、应文后”的“五份头施”等。施全孝孙施时化,字雨沾,康熙《崇明县志》称他“承祖、父节孝,训子孙以耕读,与乡饮”。后裔施钟俊等,于1947年1月将石牌楼附近的底面田出售给了沈姓。
清代《崇明县志》中记载了不少因妇女贞节而题请、题准建立牌坊的史实,如:张星璧继妻陆氏,康熙十九年(1680)题准建坊;生员包敬妻周氏,“有司详宪题达自行建坊”;许字朱士魁的施氏,雍正二年(1724)题旌建坊,等等。因年代久远,其中已准予而建立的牌坊的原址都已无法查考。
民国《崇明县志》记载中的清代长沙城(今区政府所在地)城乡牌坊(牌楼)有:探花坊、贞寿坊、百岁坊、节孝总坊、乐善好施坊等。其中,因沈文镐于雍正十一年(1733)考中探花,雍正十三年官府在城内为他建造了探花坊。享寿百岁的陈世德妻尹氏(名正福)、吴希卿妻龚氏、李瞻云妻陆氏、祝文选妻普氏、樊世昌妻顾氏、周仁甫妻黄氏、詹文宰妻曹氏、沈维贤妻宋氏、黄竹林妻丁氏等被官府表彰,分别建造了贞寿坊、百岁坊。有清一代,因列女节妇较多,官府在城内北转河沿(原崇明教师进修学校北校区)专门建造了节孝总坊予以旌表。县志记载,道光年间,百岁寿坊、节孝祠与节孝总坊并建于城内,俗称关帝庙西有两只牌楼。在乡镇中,乾隆年间,鳌阶镇(今建设镇浜镇)人龚锡钰聘妻茅氏(名运文)因“未婚守节”著称被官府表彰,载入嘉庆《太仓州志》,建节孝祠、立贞节坊,位置在浜镇西南茅家宅附近,相传该坊“上刻‘圣旨’两字,旁附联语,石质坚细,甚为壮观”。大椿镇人沈龙辅在清代嘉、道年间,富甲一方,在大椿镇、新河镇、陈家镇、北沙二效镇等集镇先后开设大隆、大成、大茂等五家当铺,又相继于嘉庆十年(1805)、道光四年(1824)、道光十一年(1831)赈济灾民,道光十八年(1838)又建造“乐善堂”(又名养老堂、老人堂)赡养孤寡老人。因其堂号取名“大有堂”,于是以“沈大有”著称于大江南北,官府在大椿镇西首老人堂(今址为大新羊毛衫厂)为他建造了牌坊,以“乐善好施”命名。
城内百岁寿坊镌刻碑文的石条,高195公分,阔39公分,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被铺在崇明中学校门口走道上,1983年由崇明博物馆征集收藏,碑文收录入孙觉编纂的《崇明县文博事业志》。
清代乾隆初年,县衙照墙前由知县许惟枚建立三座木坊,分别题为“万里门户,扶舆锁钥”(南坊)、“海国春熙,外捍百岛”(东坊)、“瀛洲仙窟,内障三吴”(西坊),彰显了长江口崇明岛“五省门户,十郡屏藩”的非凡气势。
县志中未明确记载、今均已拆毁的牌坊另有多座,散见城乡各处。兹不一一列举。
牌坊(牌楼)建筑,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由于它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因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封资修”予以批判,目前大多已毁灭。岛上仅存的两处已列入“崇明不可移动文物”的贞节牌坊为:
一座位于崇明东部堡镇正大街148号张云飞、张家凤父子住宅。《崇明不可移动文物简介》《上海印象》等书均记载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节妇高氏的贞节牌坊。现查考乾隆《崇明县志》卷十七《人物志三 贞节 历代旌表贞节》,建于乾隆三年(1738)。在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该牌坊造得十分坚固,仅把横额石坊上刻有“皇清旌表”、“陈平策之妻高氏之坊”和高氏传记等用水泥覆盖,但牌坊外形还保存完好。此牌坊坐西朝东,形式为门楼式,二柱二梁,单口。以建材分类,属石牌坊,它用花岗岩石料,高5.6米,宽3.7米,两侧立柱皆0.4米见方。横石坊上雕有“二龙戏珠”、“狮子抢绣球”等图案。
另一座位于崇明西部庙镇自由街59弄12号陈振鹏(名鲲)住宅,原施家宅遗物。坐西朝东,花岗石料。二柱二梁,单门,高3米,柱距3.3米。两横额坊上雕有“二龙戏珠”,坊额已佚,始建年代待考。
新中国后建于新开河镇东首的崇明革命烈士纪念馆门前有仿古牌坊一座。新建的名人墓地的牌坊,现存两处较为著称:一在城桥镇苗圃路东首的唐一岑墓,另在中兴镇广福寺内的蒋煊洲墓。位于竖新镇境内的瀛新古园墓地也有高大的牌坊建筑,该古园现正着力打造名人墓园文化。
城桥镇鳌山路696号崇明学宫前,现存两座高大巍峨、古朴典雅的牌坊(牌楼),又称古阙。它也属于旧时用以旌表的建筑物。牌坊高9米多、两层重檐十二角,石、木混合结构,下承石柱。柱距4.4米,东西两坊间距33米。左匾“德配天地”,右匾“道冠古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建,乾隆七年(1742)重建,后又多次重修。此牌坊的建筑特点是:在用材上以坚实的花岗岩作柱石基础,顶端为香樟木斗拱屋檐;造形选用清代款式,飞檐翘角,图案古朴,精雕细琢;牌坊建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此有杏坛、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东西官厅、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崇圣祠等,融为一体,构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明学宫古建筑群体的格局,成为崇明著名的一个旅游景区。
存世的学宫牌坊、墓地牌坊和贞节牌坊等,现已被重新解读,重新审视,成为展示岛域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见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