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这处芹菜基地,年产值超千万元
走进位于中兴镇爱国村的上海宣宝果蔬专业合作社绿岛田园芹菜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智能温室大棚。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这里种植的芹菜长势喜人,十几位村民正忙着摘菜、打包、装箱。大棚外,货车上装满了一筐筐芹菜,准备运往上海盒马鲜生。
绿岛田园芹菜种植基地位于中兴镇陈滧公路高科技农业发展带沿线,主要种植的芹菜品种有4个,每年产量约390万斤,年产值约为1120万元。基地负责人周海军说,“当前,基地种植面积达260亩左右,吸纳了不少附近村民就业。我们生产的芹菜通过订单供应给盒马鲜生等主流经销商,是盒马上海区域最主要的芹菜供应商。”
设施大棚种植芹菜,有充足的光热资源,采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一年可以种3茬,产量高且市场需求量大,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目前,基地正在收割今年的第一茬芹菜。
陆秀芳是爱国村的村民,今年69岁,她在西芹大棚采摘完后,来到小香芹大棚继续采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陆秀芳在芹菜基地已经工作了1年,对她来说,芹菜基地离家5分钟的路程,走路过来务工很方便,而且采摘芹菜的工作不累,还能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让她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在基地打工一天有150元,一个月能赚3000-4000元。加上家里6亩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有8000多元的租金收入。”像陆秀芳一样,在基地务工的附近村民有130人,人均年增收在4-6万元。
作为上海的蔬菜保护镇,这两年中兴镇立足区位优势,以高标准设施菜田等现代设施农业为牵引,通过土地流转、平台推介、项目补贴,加强农业招商,引进多个大型农业项目,不断提升农业产业、优化农业营商环境。去年,周海军把芹菜基地落户到了爱国村,他说,看中的正是崇明的营商环境、硬件配套设施、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度等优势。
周海军还坦言,他在外省市和上海其他区也都种植过芹菜,但在崇明试种后发现,这里的水土环境和中兴镇略高的地势,让芹菜的口感更嫩,筋丝更少。综合考虑下来,他决定把种植基地转移到崇明。“在中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首次在崇明种植芹菜就取得了成功,迎来了丰收季。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设施大棚的规模,还将和高校合作研发芹菜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扩宽销售渠道。”
“设施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让种植户不再‘看天吃饭’,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兴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农用地资源连点成片,此前,中兴镇全面排摸了陈滧公路沿线的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坑塘水面等闲置资源,优先选取产业基础较好、可利用闲置资源较丰富的爱国村、滧中村等区域,打造农业科创产业集聚区,让沉睡资源“活”起来、“连”起来。“接下来我们将以高科技农业发展带建设为依托,吸引更多农业高科技项目落户,朝着大规模、优品质、做强技术、做长链条的方向发展,打造农业特色品牌,不断带动农户增收。”
记者、摄影:郭杨如熠
编辑: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