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精神文明创建

当扁担戏遇上活力“新生代”

信息来源:崇明报

发布时间:2021-12-09 09:19

浏览

【字体:

一根扁担、一张“A”字形高脚凳、一块红色绒布帷幔……在中兴镇汲浜小学的扁担戏传承基地里,学习了两年扁担戏的徐诗语麻溜地钻进这方不足2米高、不过1平方米的戏台里,坐上高脚凳,手戴木偶套,脚踩锣钹,表演了一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偶遇崇明岛》的故事,绘声绘色。

  自从2012年开设崇明扁担戏兴趣课以来,汲浜小学培养了一批批扁担戏的小小传承人,让崇明扁担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近日,教育部发布消息,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崇明共有四所学校入围,以崇明扁担戏为特色的汲浜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

  认识崇明扁担戏

  崇明扁担戏属布袋木偶,与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并誉为世界三大木偶戏,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80年代是崇明扁担戏的“黄金时代”,那时,人们娱乐活动匮乏,看电影要赶到很远的镇上去。于是,扁担戏艺人四处活动,逢年过节、家有喜事都少不了表演助兴。崇明有句俗语“锣鼓响,脚底痒”,形容的就是观看扁担戏的盛况。平日里,只要听到村口扁担戏艺人的吆喝声和铜锣声,村民们也会自发聚拢,凑足份子看一场演出。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扁担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2007年,崇明扁担戏与沪剧、奉贤山歌等传统戏剧一同入选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崇明扁担戏的抢救工作陆续展开,中兴镇机关、事业单位,文化活动中心等先后开展了“学扁担戏,当新传人”的活动。

  “扁担戏表演形式活泼,很适合走进小学校园。于是我们联系了崇明扁担戏的第三代传人朱雪山,邀请他每周来学校授课。”汲浜小学校长郁建超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邀请朱雪山在空余时间来学校,在一二年级同学中开展扁担戏进校园的普训工作。学生三年级以后,通过自主报名加班主任推荐的方式,组成每个年级8到10人的扁担戏社团,在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进行专项辅导。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扁担戏是很陌生的东西,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之前都没见过扁担戏这种表演形式,但我们希望每个从汲浜小学走出去的学生都能认识崇明扁担戏。”郁建超说,通过学校的普及及表演展示,学生对学习扁担戏的积极性都很高。

  2017年,汲浜小学把扁担戏传承基地搬进了学校。基地里通过展板展示了扁担戏的发展历史,摆放着小木偶、扁担、帷幕、戏台等各种道具,通过现场参观和聆听解说加深学生们对扁担戏的了解,成了扁担戏文化传播的新窗口。

  手脚口舌唱念做打

  学习崇明扁担戏

  中兴镇汲浜小学的扁担戏课外辅导员朱雪山是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目前崇明仅存的几副“担子”之一,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崇明扁担戏的传承。将扁担戏带进课堂,讲述历史故事,教授表演技巧,朱雪山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和熏陶孩子们对扁担戏的热爱,传授家乡的独特文化遗产。他欣喜地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对扁担戏很感兴趣,其中还不乏富有天赋的学生,他们跟着朱雪山拜师学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表演技艺,现在已有十来个孩子学成出师,能够在校级、镇级、区级的舞台上独自演出,收获了不少掌声。

  传统的崇明扁担戏戏台仅半米不到,由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一出戏。汲浜小学和朱雪山一起,在此基础上,新建了一个一米有余的新舞台,可以让几个学生一起钻到幕布底下合作表演一出剧目。

  “我们会先跟着音乐学习手势与步伐,然后再上到担子上去敲锣。”五年级的徐诗语和施周奕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几个人合作表演一台节目的,有人负责玩偶的表演,有人负责敲锣,有人负责台词。练习得久了,一个人就可以进行一场完整的表演。”

  从零起步,徐诗语和施周奕对扁担戏的理解和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起初以为扁担戏就是玩木偶,现在才知道它是崇明的传统技艺,其中也有不少表演技巧和方法。”通过学习,她们更感受到扁担戏的魅力。“扁担戏是一种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它现在成了我的课外兴趣爱好。”徐诗语说,“虽然有时候举木偶举久了会手酸,一开始上台表演会紧张,但多加练习就会有进步。只要对表演充满信心,就能把扁担戏演好。”

  传统与现代碰撞

  传承崇明扁担戏

  扁担戏传承基地里,徐诗语坐上藏在幔围里的高脚凳,抬起双脚,先后踩响架在高脚凳凳面横档上的大小锣和一个钹,好戏正式开演了!帷幔里的她,精准操控起舞台前的木偶:用食指控制木偶头,中指和拇指插入木偶的两袖中,做出点头、作揖、翻滚等动作,用一口标准响亮的普通话模拟剧中人物的道白和唱腔,富有情感,演到高潮时,配合恰到好处的锣鼓声,动感十足。

  以前的崇明扁担戏都是用崇明方言进行表演,为了更好推广扁担戏,让更多观众接受与喜爱,朱雪山开始用普通话表演。“如果唱念都是崇明方言,只能演给这里的乡里乡亲,作为非遗很难走出去,别说外国人,很多上海市民都觉得像在唱‘外语’。”现在,虽然朱雪山的“崇明普通话”不太标准,但已经能让岛外观众理解和入戏,而在这点上,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的汲浜小学学生们显然更胜一筹,加之孩子表演的热情,演出效果毫不逊色。

  除了语言上的变化,这些年,扁担戏的剧目也有了不少创新,汲浜小学的学生也会和朱雪山一起,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融入传统戏剧。将经典剧本与时代元素融合,花博期间的新剧目《齐天大圣来崇明看花博》,想象力丰富令人惊叹;一出“老朱卖花菜”的新戏,将当下的生活故事融入扁担戏,表演中既有崇明山歌,又有精彩打斗,还有口技模仿,赢得了热烈反响;结合人们时下关注的热点,朱雪山在疫情期间创作了《让那病毒快离开》,还创作了《食品安全》《垃圾分类之猪八戒》等新剧。

  “每年的‘六一’汇演上,扁担戏都是固定节目,新剧本加上学生张力十足的表演,每次都能点燃学生们的热情。”郁建超说,“学生是传承扁担戏的关键力量,他们赋予了扁担戏新的生命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