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综合信息

以文化筑起沪港台交流桥梁

信息来源:崇明报

发布时间:2024-07-11 13:42

浏览

【字体:标准 加大 特大

青年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推动沪港两地、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未来主力。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香港回归祖国27周年,上海向香港、台湾等地青年学生发出邀请,让两岸青年在文化浸润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为沪港、沪台深入交流合作注入新动力。

连日来,台湾、香港青年学生接连造访崇明,同内地学生一起,深入了解体验包括崇明土布非遗在内的本地特色文化,以文化筑起交流桥梁。

崇明土布活态传承

引来两岸青年点赞

日前,崇明“布布瀛”非遗生活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造访者,他们是2024“美丽中国”沪台青年菁英领袖营的学员们。来自台湾高校和东华大学的50多位学生来到崇明,从一粒棉籽到一朵棉花,从一块土布到一个香囊,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

“布布瀛”非遗生活馆位于竖新镇惠民村,是一处土布文创手工制作体验基地,馆内除了展示着一匹匹崇明土布,还陈列着用土布制作的服饰和文创产品。

当天,在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下,学员们学习了解不同时期的染布工艺,知晓了崇明土布背后的故事。学员们还跟随工作人员,沉浸式体验了一把纺纱织布的过程。

“看起来很简单,体验后才知道工艺有多么细致。”东华大学学生钱美旭感叹道。“台湾三峡那边也有蓝染的工艺,刚好跟崇明土布工艺很接近的。”来自台湾实践大学的学生廖家汉告诉记者,“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两种图标做个融合,毕竟‘两岸一家亲’嘛,那就可以有一些不一样的火花出来。”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积极参与了土布香囊的制作。大家全神贯注、穿针引线的身影,彰显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表达了海峡两岸青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归依。

东华大学自2015年开始举办沪台青年菁英领袖营活动,逐渐形成以纺织服饰文化为特色的沪台大学生交流平台。今年的营队活动为期8天,以“美丽中国”作为主线,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让大家深入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充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两岸青年同根同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老师宋明亮说,“我们衷心希望,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学习、特色非遗文化的感悟体验,让两岸青年学生走得更近,对彼此有更深入的了解。”

“布布瀛”非遗生活馆作为活动的其中一个站点,让学员们实地感受到了崇明民间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为崇明非遗品牌提升、项目策划注入了创新活力。

“以非遗为载体传承文化、增进沟通、播撒快乐,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布布瀛”非遗生活馆负责人周勤表示,“未来,我们将开发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呈现形式,不断推进崇明土布的活态传承。”

香港青年看崇明

沪港同心增认同

近日,来自香港地区5所中学近90人组成的“沪港同心”青年知识学习交流团抵达崇明,开启为期5天的考察交流活动。

歌舞表演《苏公堤》、课本剧《红楼梦之宝玉挨打》……在扬子中学学生的精彩表演中,温馨而隆重的欢迎仪式拉开帷幕。区海联会和区教育局代表崇明向香港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沪港同心”青年知识学习交流团团长为能来到崇明参观考察感到荣幸。现场,沪港两地学生代表作交流发言。

欢迎仪式上,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令不少香港学生眼前一亮,大家通过学习书法、制作漆画扇等,切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随后,两地学生共绘“龙鳞”,相关作品将于710日在上海市“分享荟”上组成“龙灯”,寄寓沪港青少年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美好祝愿。

活动中,“沪港同心”青年知识学习交流团的学生们投入了高度的热情,而体验课程也让两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我还是第一次体验这些传统文化课程,增长了见识,对祖国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和上海的学生朋友们深入交流。”一位交流团学生告诉记者。

连日来,“沪港同心”青年知识学习交流团先后前往西沙明珠湖景区、新村乡稻米文化中心、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基地等点位参观交流,全面了解崇明的自然、人文之美。在城桥镇,交流团与东江社区居民开展深入互动,共同制作崇明非遗土布小兔,体验民俗游戏,增进同崇明居民的互相了解和情谊。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百万青年看祖国 沪港同心青少年考察交流计划”的组成部分。

“沪港同心”青少年考察交流计划由沪港社团总会、沪港青年会、上海香港联会联合主办,香港中联办青工部、上海海外联谊会、市港澳办、市青联指导,通过组织750名来自香港地区的中学生于76日乘坐高铁来沪,深入了解上海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

其中,近90名师生走进崇明,开展为期5天的考察交流。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加深香港地区青少年对内地的了解,增进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