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SY0024781711202100048
主题分类:
财政、金融、审计-审计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沪崇府发〔2021〕93号
成文日期:
2021-10-25
发布日期:
2021-11-01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区人大常委会:
2021年7月16日,区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2020年崇明区本级决算(草案)及202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关于2020年崇明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7月26日,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关审议意见。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审议意见进行梳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形成了办理落实报告。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多措并举,努力确保财政收入增长
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区财政局会同区生态产业办等部门优化完善指导性的财政扶持政策,规范化推进我区招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政策吸引力和执行有效性,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二是完善政策工具箱。围绕先进制造业、高品质旅游业、特色体育产业、健康服务业、长兴海洋装备产业等领域,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等部门分类制订相关产业政策,建立实体产业政策清单,支持设立“一园一策”,根据园区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支持园区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力求通过政策引领和集成,发挥集聚效应,引进落地一批符合崇明发展导向的优质实体企业,涵养财源,培育新增量、新动能,促进实体经济集聚发展。三是加强协同理财。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及时跟踪了解市级政策信息,努力争取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等。四是合理推进土地出让。注重土地出让节奏把控,区财政局配合区规划资源部门适度加快土地出让,推动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发展。
二、优化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一是优化规范支出安排。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本市关于政府“过紧日子”的总体要求,将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作为长期制度安排,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进一步缩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节省的资金优先安排用于民生支出和年度重点生态项目,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在保障“工资、运转、基本民生”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做好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生态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强化资金集聚效应,集中财力办大事,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落地见效。二是深化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改革。修订我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政府购买服务主体责任,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以及监督管理、信息公开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应当由部门直接履职的事项不得进行购买,未列入预算、未经批准的不得实施和支出,为规范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提供制度规范。三是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细化落实《崇明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崇明区农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暂行)》有关规定,压实相关部门管理职责,规范专项资金申报与分配、下达与拨付、使用与监管等各个环节,硬化专项资金执行刚性约束,做好项目跟踪督查。四是增强资金统筹调度能力。进一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实施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做好世界级生态岛三年行动计划、区委区政府重点生态项目的跟踪保障,及时落实资金,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并结合项目情况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决策论证和分析评估,注重实际效果和财政资金可持续性,取消低效无效支出项目,及时收回或调整无法支出的项目资金,努力做好项目精准投入,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三、完善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围绕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预算部门实施重点评价,通过统一报告格式、开展培训辅导、召开专家评审等方式,切实提高预算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水平。加强项目自评辅导,规范工作标准。合理制定项目预算评审方案,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自评价质量,采取分类管理模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简化项目前评审流程和环节,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把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将绩效结果作为预算安排、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化项目前评审工作,真正从源头上节约财政资金。二是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把支出关口,持续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理念,严格贯彻《关于进一步规范区级部门预算动态调整管理的办法》规定,严控预算追加和调整。今年部门新增支出事项,按照“轻重缓急、先重点后一般”原则,调整既有预算结构,将有限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和重点发展领域,切实增强预算法治意识,强化部门预算刚性约束。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单位层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推进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治理,提升国有资产基础信息质量。依托我区“公物仓”系统上线契机,提升资产使用效能。
四、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监督实效
一是深入查找问题,在“查病灶”上聚焦发力。强化审计资源统筹,编制第二轮审计项目五年轮审规划,强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实现有重点、有深度、有成效的审计监督全覆盖。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向资金使用“最末端”、项目建设“最基层”、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投入更多力量,紧扣问题症结,全力深挖细查,精准锁定“病灶”,切实把审计监督做实、做深、做精、做细。二是促进问题整改,在“治已病”上聚焦发力。严格落实记账销账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逐项逐条摆列清单,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加强常态化跟踪检查,定期组织“回头看”专项检查,推动形成审计整改高压态势,督促被审计单位切实履行审计整改主体责任,全面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研究落实审计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跨部门协调,探索建立审计整改督查督办机制。三是推动解决问题,在“防未病”上聚焦发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强化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揭示和反映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深入剖析屡审屡犯问题、普遍性经常性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对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推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从源头化解问题。
特此报告。
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