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在崇市属有关单位:
《崇明县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崇明县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03年—2005年,本县实施了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本县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绿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根据《上海市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崇明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特制订《崇明县2006年-2008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即崇明县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是本县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这三年,是崇明朝着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总体目标承前启后、奋力推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崇明全面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做好本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污染源治理和生态建设,切实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和资源消耗,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岛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现代化生态岛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为着眼点,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防治、高强度建设、高水平管理,依托体制改革、机制和政策创新,坚持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并重,进一步深化水、大气环境治理,着力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的水平,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推进绿化建设,促进崇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计划的实施继续坚持“三个结合”,即全县统筹与区域实施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
各项工作推进坚持“三重三评”,即全面推进中重治本、综合治理中重机制、资金投入上重实效,环境保护的成效让市民评判、社会评价、科学数据评定。
全县环境建设继续坚持“三个并举”,即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更加突出源头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完善并举,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城镇与乡村并举,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总体目标
承上启下,持续努力,通过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还清环境污染历史欠帐,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和建设生态岛区基本框架体系打下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乡发展更和谐。城镇污水治理设逐步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工业区污水收集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绿化系统,森林覆盖率达到20.3%。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更安全。全面建成烟尘控制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318平方公里;工业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扬尘重点整治区域裸土覆盖率达到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管理更科学。根据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制定污染排放控制目标和削减计划。建立环境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率达到75%,重点环保监管企业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活更美好。巩固和提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成果。环境质量稳步提高,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5%,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达到优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0%。
(四)重点领域与任务
更加突出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计划实施七大领域的任务,分别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工业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农业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整个计划安排七大类52个项目。
二、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一)实施原则
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和建成区域中小企业工业废水的截污纳管;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总管、干管建设与污染源截污纳管工程,确保水环境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合理规划水环境治理工程,确保发挥工程效益,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二)行动目标
到2008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95%;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水环境污染源截污纳管率达到9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率达到75%。
(三)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建设和完善长兴、新河、堡镇和城桥等4个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系统,建设陈家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一期工程。
2、以截污治污为根本措施,推进骨干河道整治。
——重点整治南横引河、新建港、东平河等市、县级河道,使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
3、加大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治理。
——将日排放污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作为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对污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使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城镇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工业企业截污纳管率达到90%。
(四)责任单位及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3类重点任务,共计14个项目。组长单位由县水务局担任,副组长单位由县环保局担任。预期的环境效益是:基本实现工业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基本纳管处理达标排放。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初步形成,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河道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确保水环境质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得到持续改善,为生态岛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三、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
(一)实施原则
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监管,确保达标排放;以重点整治区域为突破口,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建设“烟尘控制区”、“基本无燃煤区”,继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行动目标
到2008年,本辖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PI)达到优良的天数占全年的90%,区域平均降尘量控制在5吨/平方公里·月以下。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建成“烟尘控制区”510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318平方公里。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对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治理。
——将大于4蒸吨/小时的燃煤/重油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设施与此相当的单位,以及其他需要列入的单位,作为本县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对大气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积极开展治理工作,确保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2、全面完成“烟尘控制区”、“基本无燃煤区”建设。
——加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力度,对排放烟气黑度和烟尘浓度超标的各类炉、窑、灶和工业生产设施,实施限期治理,确保全部达标排放,建成“烟尘控制区”510平方公里。
——继续开展“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和高污染燃料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建成“基本无燃煤区”318平方公里。
3、继续深化扬尘污染控制。
——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行业管理,全面落实建筑施工、拆房、市政施工、堆场、道路保洁和物料运输等扬尘防治规范化措施,重点加大对市政施工扬尘的监管控制力度;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地区列为扬尘重点整治区域。
4、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简易工况法检测制度。
——实施简易工况法检测制度,公安、质监、环保部门进一步完善在用车年检制度,不达标车辆不得上路行驶;从2007年起新车全面实施“国三”标准,公交、出租等重点行业,从2006年7月起新车率先实施“国三”标准。
——公安、环保部门组成专职的机动车污染联合执法队伍,开展日常执法监察,基本杜绝机动车超标排放及冒黑烟现象;逐步淘汰高污染、高扬尘的渣土运输车辆,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率先更新低于“国一”标准排放的车辆。
5、继续推进餐饮业油烟气综合整治。
——继续开展城镇化地区饮食服务业整治,严格审批新建项目,取缔无证经营,强化执法力度,限期进行规范化整治,重点解决餐饮业油烟气扰民问题。到2008年,餐饮业油烟气规范化整治率达90%。
(四)责任单位及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5类重点任务,共计6个项目。组长单位由县环保局担任,副组长单位由县建委、县公安局、县交通局担任。预期的环境效益是:到2008年,可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0.315万吨、氮氧化物3.4万吨、烟尘0.336万吨、工业粉尘3.0万吨。全县降尘水平下降至5吨/平方公里·月以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0%左右。
四、固体废物利用与处置
(一)实施原则
继续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加强对本县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管理,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安全处置;促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二)行动目标
到2008年,辖区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其中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医疗废物收集和集中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全部得到妥善、安全处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三)主要任务
1、提高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置水平,切实推进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在全面建成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到2008年,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网络得到全覆盖和新提高。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焚烧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置工作,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积极鼓励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生态文明村创建中,进一步体现绿色消费理念,提倡不用或少用马夹袋等一次性用品。
2、基本实现工业、医疗固体废物安全处置。
——重点解决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到2008年,辖区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到2008年,辖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全部纳入全市集中收集处置系统,并建立相应的院内管理制度,集中收集处置率达到100%。
3、完善危险废物安全监管和处置系统。
——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对县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管。对处置不符合规范的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限期整治。
——建立、健全核与辐射安全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核与辐射应急处置能力。
——巩固和完善废旧农药瓶(袋)回收处置工作。
(四) 责任单位及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2类重点任务,共计5个项目。组长单位由县建委担任,副组长单位由县环保局担任。预期的环境效益是:建成处置有序、配置合理、技术可靠、环保达标的收集、处理处置系统,全面实现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的有效途径,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五、工业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
(一)实施原则
大力推进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倡导工业区开展清洁生产。
(二)行动目标
区域环境质量基本满足相应功能区要求。到2008年,保留工业区已开发地块污水管网全覆盖,工业区的污水得到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主要任务
1、推进工业区企业污水纳管建设。
——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的同时,开展服务范围内直排水体的工业、生活等污染源的截污纳管工作。到2008年,完成工业区内污染源截污纳管工作,污染源截污纳管率达到90%。
2、大力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
——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四) 责任单位及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2类重点任务,共计2个项目。组长单位由县经委担任,副组长单位由县环保局、崇明工业园区管委会、富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担任。预期的环境效益是:改善工业区环境状况,促进科学发展,腾出环境容量鼓励先进企业发展,推动本县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农业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保护
(一)实施原则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郊区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通过环保生态村创建、畜禽场污染治理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行动目标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高,农田氮肥亩均使用量减少10%,化学农药亩均使用量减少8%;创建2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成10个市级环保生态村。
(三)主要任务
1、畜禽养殖场达标治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扩建和完善2个有机肥中心,新增有机肥生产能力8万吨。
——通过核发畜禽养殖场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达标治理。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减少化肥使用量。每年推广使用有机肥3万吨、种植绿肥10万亩、推广专用配方肥(BB肥)1500吨。
——推广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综合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推进农作物秸杆资源化综合利用,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力争每年达到50万亩。
——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个。
3、建设环保生态村。
——建成10个市级环保生态村,重点整治农村宅前村后环境脏乱差现象,提高农村卫生水平,创造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
(四) 责任单位及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2类重点任务,共计12个项目。组长单位由县农委担任,副组长单位由县文明办、县环保局担任。预期的环境效益是:探索农村环境质量和环境面貌改善的可行之路,促进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七、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实施原则
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岛区的要求,科学编制崇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林建设,保护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完善和提高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护设施和管理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二)行动目标
按照建设现代化生态岛的要求,推进三岛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本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保护水平有新的提高。
(三)主要任务
1、生态环境建设。
——开展崇明三岛环境污染源普查,制定污染源治理计划。
——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本底监测与调查,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根据崇明三岛的生态承载力,编制和完善崇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计划。
——建设生态林和防护林、东滩湿地公园一期工程。
2、自然生态保护。
——完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设施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管理工作。强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自然生态保护水平。
(四)责任单位及实施后的预期环境效益
三年间,本领域计划实施2类重点任务,共计10个项目。组长单位由县环保局担任,副组长单位由县农委、县建委等担任。预期的环境效益是:通过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
八、加强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
(一)完善协调推进责任体系
1、重心下移,强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推进机制。各专项工作组和相关委、办、局进一步强化规划协调和目标、标准制定,明确推进政策,加强行业指导,加快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重心下移;各乡镇政府切实履行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的职责,积极承担本辖区内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的推进实施,通过绩效管理,层层落实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责任。
2、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继续将环境效益监测评估作为科学推进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手段,完善专项领域和项目推进实施成效的评估方案。重点深化环境效益监测评估方案,实施各乡镇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公报制度,定期公布区域降尘变化情况;定期公布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和重点整治河道水质变化情况。同时,建立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考核机制,将环境绩效指标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二)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撑
围绕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项目,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通过政策放大效应,确保重点项目全面完成。重点实施以下政策:
延续和完善污水治理市级资金补贴政策。按照“市场建厂,政府建网”的模式,对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继续按新增污水收集处理量给予资金定额补贴,鼓励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污水纳管进程。
此外,对工业区整治、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和城区公交、出租车率先达到“国三”标准、淘汰政府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高污染车辆等工作,落实相关推进政策。
(三)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污染源信息化监控系统,全面实现县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全天候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时排放;建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辐射源转移处置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体系;建设县级环保系统信息联动管理平台,加强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和环境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四)依靠科技支撑
以科学为依据,以技术为先导,加大科技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大项目研究。积极开展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河道生态修复、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泥资源化无害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
附表:
崇明县2006年-2008年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汇总表
专项名称 |
项目编号及名称 |
责任部门 |
|
水环境
治理与保护 |
1 |
完善城桥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包括崇明工业园区管网)* |
市城投公司**
县水务局 |
|
2 |
新建长兴岛污水处理厂* |
市城投公司** |
|
3 |
建设长兴岛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 |
市城投公司** |
|
4 |
新建新河污水处理厂* |
县水务局 |
|
5 |
建设新河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包括上海富盛经济开发区管网)* |
县水务局 |
|
6 |
新建堡镇污水处理厂* |
县水务局 |
|
7 |
建设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 |
县水务局 |
|
8 |
建设陈家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一期)工程* |
县环保局
水务局 |
|
9 |
建设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在线监测系统* |
县环保局 |
|
10 |
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水环境重点监管企业限期治理* |
县环保局 |
|
11 |
南横引河整治* |
县水务局 |
|
12 |
东平河整治* |
县水务局 |
|
13 |
新建港整治* |
县水务局 |
|
14 |
其它县级重点河道整治 |
县水务局 |
|
大气环境
治理与保护 |
15 |
城桥镇建成扬尘污染控制区(4平方公里) |
县建委
县环保局
县公安局 |
|
16 |
完成510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建设* |
县环保局 |
|
17 |
对不能稳定达标的大气环境重点监管企业限期治理* |
县环保局 |
|
18 |
积极推进机关及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淘汰低于“国一”标准的在用车辆* |
县公安局
县环保局
县交通局 |
|
19 |
建成318平方公里“基本无燃煤区” |
县环保局 |
|
|
20 |
城镇化地区餐饮业油烟气整治率达90% |
县环保局 |
|
固体废物
利用与处置 |
21 |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
县建委 |
|
22 |
崇明岛集中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
县建委 |
|
23 |
长兴岛集中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系统建设工程* |
市城投公司** |
|
24 |
基本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 |
县环保局 |
|
25 |
健全、完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对不规范企业限期整治。巩固和完善废旧农药瓶(袋)回收处置工作。 |
县环保局
县文明办 |
|
专项名称 |
项目编号及名称 |
责任部门 |
|
工业区污染治理与清洁生产 |
26 |
推进工业区内企业污水纳管 |
工业区管委会
县环保局 |
|
27 |
推进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
县经委 |
|
农业污染
治理与农村
环境保护 |
28 |
推广有机肥9万吨* |
市农委**
县农委 |
|
29 |
扩大绿肥种植面积30万亩* |
市农委**
县农委 |
|
30 |
推广专用配方肥(BB肥)4500吨* |
市农委**
县农委 |
|
31 |
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 |
市农委**
县农委 |
|
32 |
生物物理防治技术推广* |
市农委**
县农委 |
|
33 |
秸秆机械化还田累计面积达150万亩次* |
市农委**
县农委 |
|
34 |
建立农工商有机肥中心* |
农工商集团** |
|
35 |
在全县24个生态文明村创建的基础上,建成10个市级环保生态村* |
县文明办
县环保局
相关乡镇 |
|
36 |
建设上实生态农业基地* |
上实公司** |
|
37 |
建设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
县农委 |
|
38 |
新建畜禽粪便有机肥料中心 |
县农委 |
|
39 |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整治 |
县农委 |
|
生态建设与
生态环境保护 |
40 |
开展生态环境本底监测,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
市环保局**
县环保局 |
|
41 |
编制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计划* |
市环保局**
县环保局 |
|
42 |
开展污染源普查,制定治理计划* |
县环保局 |
|
43 |
建设生态林72000亩* |
县农委 |
|
44 |
建设农工商防护林1000亩* |
农工商** |
|
45 |
建设东滩湿地公园一期工程240公顷* |
市绿化局
上实公司** |
|
46 |
完善东滩自然保护区管护系统* |
市绿化局** |
|
47 |
建设城镇公共绿地23.5万平方米 |
县建委 |
|
48 |
开展生态型住宅小区试点工作 |
县建委 |
|
49 |
建设建筑节能示范小区8个 |
县建委 |
|
机制创新
和能力建设 |
50 |
现场执法能力及环境污染事故(包括辐射污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
市环保局**、县环保局 |
|
51 |
加强污染源监控和环境质量监测、建设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
市环保局**、县环保局 |
|
52 |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
市环保局**、县环保局、
县科委、县信息委 |
|
*市政府重点考核任务
**辖区内其他责任单位实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