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崇明调查队
2016年,崇明区委、区政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贯彻实施“生态+”发展战略,以生态岛建设纲要和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厚植生态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区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届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一、综合
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2016年全区完成增加值311.7亿元,比上年增长7%,比2011年的224.1亿元增长了39.1%,年均增长6.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7亿元,比上年下降0.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2011年的9.2:56.5:34.3调整为2016年的7.3:43.7:49.0。
财税改革不断深化,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6年,区级财政收入达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比2011年增长95.7%,年均增长14.4%(见图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是财政收入增 长的主要动力,三项税收占总量的67.7%。财政支出总量不断放大。2016年财政总支出178亿元,比上年增长9%,民生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二、农业
农业生产环境明显改善。推进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和肥料化综合利用,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开展不规范生猪养殖场整治,全区中小型猪场已从1270户减少至565户,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加强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3.2%。实施“减麦增绿”计划。自2012年秋播起在全市率先实施“减麦增绿”计划,每年种植绿肥18万亩左右。2016年启动新一轮“减麦增绿”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绿肥取代“二麦”种植的调减任务。
农业附加值不断增加。积极引导开心农场建设,打造一批农业旅游特色景点。启动横沙乡H12、竖新镇东禾九谷和庙镇香朵3个开心农场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组建生态农业公司和绿色农产品产销联合会,农超对接、社区直销、电子商务等产销对接模式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区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比例不断提升。其中,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为13.3万亩,占种植上市面积的33.0%,绿色食品认证量居本市前列。三品认证量约占全市三品认证总量的四分之一,绿色食品认证量约占全市绿色食品认证总量的二分之一。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培育。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管理。培育市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74个、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4家。培育粮食家庭农场和博士农场。加快土地规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302个粮食家庭农场,培育5个博士农场。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对109个行政村实施村庄改造,涉及16个乡镇,惠及农户46095户。已创建成功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4个。
201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9亿元,比上年下降2%,比2011年增长6.5%,年平均增长1.3%。
三、工业
近几年来,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全区工业生产经历一个由高到低、起底回升的过程,波动十分明显,工业生产总量有所下降。2016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11年下降11.5%,年均 下降2.4%(见图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4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8%。海洋装备产业作为崇明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因外向型明显,对全区经济的下拉作用十分突出。2016年,全区海洋装备产业总产值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0.6%,海洋装备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达68.1%。部分船舶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其中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多年稳居全球市场占用率第一位,产品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江南长兴重工由原来的散货轮、油船为主向万箱集装箱、集滚船和LNG 等高技术船舶发展;江南造船集团开发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VLGC船型,填补了国内空白;上海船厂交付了国际领先的十二缆物探船。
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5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7个,降耗折合标煤约5.5万吨,减少产值13.3亿元。节能降耗推进有力。全区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任务全部完成。一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工业节能降耗考核排名在全市名列前茅。
四、商贸
崇明商业网点不断增加,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全区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扩大。201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比2011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见图5)。从全年构成看,全区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1%,继续保持绝对主导地位;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集贸市场持续发展,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16年全区引进各类企业23221户,比上年增长69.2%。其中长兴、横沙成招商引企大户,引进企业占全县总数的57.6%。2016年实现税收额1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工业园区、富盛开发区、长兴镇、横沙乡实现税收额占全区总数的半壁江山。
利用外资继续向好。2016年,全区审核批准外资项目 68个,比上年下降23.6%;外资企业投资总额34585万美元,增长107.4%;合同外资25526万美元,增长193.2%;实到外资2786万美元,增长92.0%。
五、投资
投资总量保持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比2011年增长7.1%,五年累计投资808.7亿元,年均增长1.4%(见图6)。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0亿元,下降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5.2亿元,增长4.0%。三大重点地区投资有所下降。长兴镇、陈家镇和城桥新城三大重点地区2016年共完成投资65.9亿元,比上年下降13.4%,占全区投资总额的47.0%。其中长兴地区完成投资9.0亿元,新城地区完成21.2亿元,陈家镇地区完成35.7亿元。
五年中,城乡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42.9亿元的崇启通道项目(上海段)建成通车;南门水陆换乘中心申崇公交场站正式启动;开通堡镇环城公交路线和城桥2路;总投资28亿元的上海申能崇明燃气电厂建成;220千伏堡北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完成3000多个农村地区低压电网改造;总投资12.3亿元的崇明岛原水输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总投资16.7亿元的崇明东滩市政配套道路工程(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14.4亿元的上海横沙渔港核心功能区建设项目已完成;总投资8.9亿元的崇明新城商务中心建成启用;区档案馆、生态科技馆、区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基地建成。开工建设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办公用房、百联崇明商业广场购物中心、北堡和前卫风电项目、堡镇和崇西水厂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长兴岛水系整治工程。市政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中滨路二期、大陈路、东引路、陈家镇北陈公路中段及南段、瀛东路、辐三路、安秀路、环二路、裕鸿路二期等工程,东滩大道全线贯通
房地产投资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五年内相继建成了绿地曼哈顿、绿地新都会、江海名都、红安名人会所、亚通水岸景苑、威尼斯公馆、育麟名邸、揽海滨江生态社区、金茂滨江休闲运动居住区、陈家镇配套商品房六至十八期等项目。
六、旅游
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扶持政策得到落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自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五届崇明森林旅游节系列活动,自行车嘉年华、森林旅游节开幕式、花车巡游活动、烧烤露营节、薰衣草节、橘黄蟹肥节、金秋美食节、金秋美食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2016年,全区接待游客达49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比2011年增长45.1%,年平均增长7.4%;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0.9亿元,比上年增长9.1%,比2011年增长101.9%,年平均增长14.9%。
七、教育和科技
近几年,全区教育设施全面改善,新建了裕安社区小学和初中、上海工程技术管理学校长兴校区、上海一师附小附属江帆小学、静安南西新城幼儿园、长兴岛76万平方米基地配套幼儿园、丰福路小学、丰福路幼儿园和平安小学迁建工程。上海市东滩思南路幼儿园、上海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项目有序推进,计划2017年9月投入使用。
以生态教育为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探索和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引进市区名校4所,城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先后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功申报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教育精细化管理继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教育特色影响扩大。2015年被教育部确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区,上海工程技术管理学校被评定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2016年,全区小学五年级毕业考试合格率为97.4%;中考合格率为96.4%;高中阶段录取率为99.2%,本专科录取率98.1%。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了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新教师的培训培养机制。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申报科技项目取得新成效,每年组织基层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项目,做好区级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项目,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初显。精心筹备“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组织工作,配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形成了《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积极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张江高新区崇明园建设有序推进,完成张江崇明园规划的编制工作。科普工作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年开展崇明科技节、全国科普日崇明区活动等大型主题科普活动宣传,每年开展科普活动200多场次,直接受众人数达20多万人次。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新城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建成使用。黄家花园、崇明学宫学海堂、瀛洲书院完成修复工程。5年以来,成功举办5届崇明县文化艺术节,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活动。区图书馆每年举办“瀛洲大讲坛”10多场次,崇明美术馆每年举办油画、国画、雕塑、书法、版画、摄影等多项美术类别的展览20多场次。进一步实施文化下乡“百千万”工程,积极实施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2012-2016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44万平方米,发展各类体育社会组织40多个,每年开展区级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50多场次,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比例达到44%,建成区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及9个乡镇工作站,市民体质健康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民健身整体水平位居本市前列。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崇明运动员在全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中收获10枚金牌,黄丽、黄冬艳、秦晨路、范阳等四名崇明自行车运动员参加伦敦和里约奥运会场地自行车赛,创造团体追逐赛项目中国奥运历史最好成绩。足球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崇明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6所中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成立了95支社会足球队和18个社会足球俱乐部。环崇明岛国际自行车赛事组织水平和赛事影响力全国领先。2013年起积极推动赛事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改革,2015年崇明被国际自行车联盟授予全球唯一的女子世界杯赛最佳赛区。2016年赛事规格升格为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赛事品牌影响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健身休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贯彻国务院和本市关于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有关意见,大力培育足球、垂钓、自行车、健身跑、健步走等健身休闲项目,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卫生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居民健康三大指标(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完成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三级综合性医院创建工作,堡镇医院迁建工程投入使用。公立医院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办法和实施方案,并有力推进市县医院合作工作。逐步推进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医联体专家下基层义诊,开展社区预约诊疗,推进双向转诊工作,开展检验、心电、放射三个中心的建设,提高了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了基层医院诊断水平。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率逐步提高,全区居民电子建档人数超过50万人。全面推进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和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管理率达到全市标准优于国家标准,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完成第四轮建设健康区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年实现了新农合与居保的并轨。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户籍人口逐年减少。2016年末,全区共有户籍人口67.1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数3596人,出生率5.35‰;死亡人口6728人,死亡率10.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7‰。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6年,全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21003元,比上年增长11.7%,比2011年增长93.5%,年均增长14.1%(见图7)。城乡居民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就业达9472人,2012-2016年间,全区新增就业达4.8万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3万人次,城镇失业登记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4年和2016年,分别实施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6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医保筹资标准逐年提高,2016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月750元,养老金平均领取水平达823.2元,60周岁以上老人人均医保筹资标准达38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养老事业继续发展,社会化养老得到推进。2016年,全区养老床位总数达8021张,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10多万人次。
十、生态岛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年来,崇明生态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崇明生态岛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良好,《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7项主要指标中阶段性目标完成率达96.3%。2013年10月14日,崇明县国家生态县建设工作正式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全面开展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供水集约化,建成原水陆域输水管线工程、堡镇水厂、崇西水厂等项目,完成城桥、堡镇、新河、陈家镇建成区直排污染源的截污纳管。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监管和噪声污染防治等工作,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厂、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厂、危险废物填埋库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六大专项系统建设得到加强。餐厨垃圾专项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废弃食用油脂专项管理系统不断加强,有毒有害垃圾专项回收系统得到强化,可回收利用垃圾管理系统不断健全,城区建筑装璜垃圾管理系统得到规范,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完成市下达的燃煤(重油)锅炉和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任务。对一批经营性小茶炉等分散燃煤设施实施整治。全区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4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环境监管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生态环境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深入推进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专项整治等工作。启动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清洁土壤行动计划。5年来,本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API)呈下降趋势,空气优良率(AQI)达78%,区域降尘平均浓度由2012年的5.3吨/平方公里.月下降至2016年的3.9吨/平方公里.月,空气环境质量位于全市前列。地表水基本达到上海市环境质量功能区要求,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呈上升趋势,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保持良好,功能区达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