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主题分类:
-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4-06-06
生效日期:
失效日期: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规定,按照 2024年上半年崇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称“我室”)工作部署,崇明区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室于2024年3月1日对崇明区汲浜小学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专项调研并形成了书面调研报告;3月中旬,我室以网上无记名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家长、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关信息采集;3月26日,我室组成督导评价组赴汲浜小学集中采集信息。督导组通过听取校长自评汇报、查看过程资料、察看校园文化环境、访谈家长与社区代表、召开干部与师生座谈会、分析问卷数据、观摩社团活动等途径,重点围绕《崇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指标》,对汲浜小学的学校治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资源保障、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评价。
综合分析各类信息,督导组认为:
汲浜小学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农村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智慧地成长”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积极构建师生和谐成长的共同体,努力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确保学校和谐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精心培育“竞争向上、夯实根基、向阳而生、坚韧强劲”的快乐少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市绿色学校、区文明单位、区五好基层党组织、区“民族文化培训”“乡土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 、区体教融合试点学校优秀奖、区四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等荣誉。
一、 主要进展与工作成效
1.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依法治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了党务会议的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抓实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政治学习、师德研修、汲小花园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积极推进党建党风、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依法制定了学校章程,修订并完善了《汲浜小学深化全员岗位聘用工作实施方案》《汲浜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优化了“立改废”程序,确保了学校工作依法、依章行事。
学校立足校情,集思广益,精细谋划三年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专人负责,定期总结反思,调整改进,有效落实“规划、实施、评价”的管理闭环机制。从问卷调差情况来看,97.8%的教师认同或较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95.5%教师认为学校近三年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符合或较符合学校发展实际。
2.把握育人方向,做实学校德育,助力学生快乐成长
学校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市、区学校德育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管理,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时代性;遵循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强化德育的学科落实和实践体验,将德育的诸多元素整合,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能坚持以“培根铸魂”为导向,不断推进“思想价值”引领。学校通过寻访宣州站过路人、宣讲革命先烈故事、扫墓等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敬老院慰问、捐资助学助残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美德教育;通过组织校内劳动、家务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取向。二能以“润泽心灵”为导向,不断优化心育服务体系构建。学校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小报编写、心理主题教育等活动,关心关爱特殊群体,建立和完善学校危机干预机制并有效实施;用心打造寄宿儿童家园,形成了日常工作与常态关爱、主题活动相结合的管理样态;倾情办好爱心暑托班、特殊儿童辅导班,成功打造安全驿站,为特殊儿童造就了一个温馨的学习家园。三能以“全员育人”为导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育人机制。学校认真制定完善导师的工作方案,做到学期初导师有家访,学期中导师有沟通,学期末导师有评价,导师工作的推进扎实有效。学校的《汲浜小学导师制方案》及教师个人案例均获评区等第奖;四能以“协同育人”为载体,不断推进家校社合力共育机制。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家长慕课平台向家长推送育儿理念与“云指导”,邀请区家庭教育专家进校给教师与家长作指导,通过教师家访、组织各类亲子活动、智慧家长育儿经验分享交流等形式,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提升了家校合力共育的实效性。
3. 重视课程建设,夯实教学常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学校注重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了“快乐树”校本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在“构建快乐树课程,营造快乐天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快乐少年”培育目标,并以此为导引进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在快乐活动日、课后服务、乡村少年宫等课程模块中有效实施,形成了“樱为有你”“骑乐无穷”等主题综合活动,校本课程形式多元、内容丰富,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二是学校聚焦“主动.有效”课堂,注重教学常规的制度制定与管理。提出了“精心备课、精讲课堂、精彩教研、精简作业、精到评价”“5j(精)”要求,建立了每日巡课制度、推门听课制度、教学工作问责等制度,并把教学五环节的实施与绩效挂钩。学校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的管理,关注单元规划与目标设计,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并通过普查与抽查结合的办法加强日常管理,督促教师提高单元教学设计的能力;学校加大了主动有效课堂的打造。指导教师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积极探索“学”得主动、“教”得有效的策略,扎实开展“一般教师上教研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亮相课”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反思并加以重构,课堂质量明显提升;学校加大了作业研究与检查的力度。以学科组为单位,积极开展“融合大单元,优化作业设计”专题教研活动,通过选编、改编、自主创编等形式,构建了校本作业资源库;落实了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严控作业总量,定期不定期开展作业检查与展评,有效提升了作业的质量。本次“课程与教学调研”报告显示,教师单元备课有明显进步,教学设计“良好率”提升了24.7%,课堂教学“优课率”为32%,作业情况中“优秀率”和“良好率”各占50%,总体均值超区平均6.31。三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除作业辅导常规课后服务外,还组织开设了故事接龙、玩转魔方、沙画艺术等8个年级特色社团,以及足球天地、扁担戏表演、“骑”乐无穷、舞蹈小精灵、天籁童声小组唱等5个校级特色社团,学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丰富了学生体验,助力“双减”落地。
4.注重师德师风,加强业务培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在培育良好师德方面,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通过开展“不忘初心,争做四有好老师”师德师风教育以及“七查七看”自查自评活动,与每一位教职工签订《汲浜小学安全工作及师德规范责任书》、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等,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建立通报警示教育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方式,引导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学校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汲浜小学深化全员岗位聘任工作实施方案》《教师考核评价实施方案》,以师德师能、工作实绩为依据,以考核评价激励为手段,不断完善岗位职责制度与绩效分配方案,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与专业自觉。
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学校注重教师培养,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工作,通过师徒结对以及党组织建设背景下“双培养”模式实践,为党员和青年教师提供了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还注重科研引领,鼓励教师用科研手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难点问题。近三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写作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等6个区级课题的实践研究,发挥了科研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
5.融合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项目,擦亮学校特色品牌
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德育资源,把中心镇的“乡贤”文化引入校园,以乡贤能量推动学校传统文化建设;引进“崇明扁担戏”非遗文化课程,建立扁担戏传承基地,以“走进扁担戏”为活动载体,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的学习,在特长学生培养的同时,还注重了普及。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校、区民族文化培训基地、区乡土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等称号。
学校是自行车课程的先行单位,在八年的实践探索中,开发了《骑乐无穷》校本课程,确立了《自行车运动在小学生中的普及与推广》区级课题,特色创建不断走向深入。如今学校人人都学自行车,孩子们在学习骑行的过程中不仅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也增强了体能。2022年11月,学校承办了区级自行车教学展示活动,得到上海市电视台及崇明区融媒体中心的关注与宣传报道。学校获评“2022—2025崇明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体教融合之自行车项目布点学校”“区体教融合优秀学校”。
二、问题与意见建议
1.进一步梳理与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理念、育人目标、实施策略与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的“快乐树”课程的内涵还不够清晰,快乐少年的培育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匹配度还不强,课程管理与评价比较弱化,尚未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系统。
建议学校:
一要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课程形态进行规划,突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二要加强课程理念与办学理念的关联性,建议“快乐树”调整为“向阳树”,课程理念调整为“让每一个孩子向阳生长蓬勃发展”;要增强育人目标中的指标与目标内涵的吻合度,与国家课程实施的紧密度。三要围绕育人目标,整体设计“目标清晰、层级分明、管理精细”的激励学生健康、快乐、智慧发展的评价系统。
2.进一步加强校本主题研修活动,优化活动设计,精细过程管理,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调研报告显示:校本教研总体均值为72.6,低于区均值。 主要体现在教研活动主题不够聚焦、形式比较单一,研讨不够深入,资料的积累不够厚实。
建议学校:
一是确定明晰而又适切的主题。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聚焦真实的问题或者龙头课题,形成系列化的研究主题。二是精心研制研修方案,改变方案中模块内容比较单薄、形式比较单一的状态。三是研究活动要系列化设计,体现层级性、滚动递进性。四是研究的形式要多元而又适切,除了听课、评课以外,要增加专题小讲座、案例解析、教研故事分享等。五是开展基于实证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活动,链式研究总结提升。
3.进一步加大学校文化品牌项目的打造,优化品牌活动的整体设计,注入文化内涵,擦亮品牌的特色
学校的乡贤文化很有研究价值,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校要进一步挖掘乡贤文化的内涵,在拓宽“学校、家庭、社会”三维教育空间上作进一步思考。
建议学校:
要基于学生成长的需求选择重点打造的品牌,品牌打造要有整体的课程纲要,要梳理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背景分析,确定特色打造的目标、具体的内容与实施的途径。特色的打造要有高度,助力师生成长、学校发展;要有厚度,立体化、多方位呈现品牌;要有广度,导引更多师生在特色活动中活跃身心、快乐成长。
崇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