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长江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意见书

信息来源:平台发布

发布时间:2024-05-21 00:00

【字体:标准加大特大
  • 索引号:

  • 主题分类:

    -

  • 公开主体: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

  • 发文字号: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2024-05-21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以及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规定,按照2024年崇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称“我室”)工作部署,崇明区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室、小学教研室分别于2月23日和2月29日对长江学校进行了课程与课堂教学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2月27-34日,我室对长江学校进行督前师生、家长网上大数据问卷信息采集,共收集家长问卷103份、教师问卷38份、学生问卷116份。3月21日,我室组成专家督导组赴长江学校实地督查集中采集信息。督导组通过听取校长自评汇报、查看资料、察看校园、巡视课堂、访谈家长与社区代表、座谈学校干部与师生、分析问卷数据等途径,重点围绕学校治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资源保障、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等工作进行了学校发展性综合督导评价。

综合分析各类信息,督导组认为:

崇明区长江学校是一所由原长江小学和长江中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以“心存长江 根系中华”的办学理念为统领,以“心根教育”实践和探索为主线,以科学管理为抓手,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领导班子团结、实干,全体教职工务实、进取,努力把学校办成环境好、质量佳、特色亮的老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学校先后获得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节水教育示范点、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特色学校、崇明区中小学生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教研活动示范学校、崇明区中小学法治教育活动优秀学校、崇明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活动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一、主要进展与工作成效

1.坚持党建引领,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建立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育人机制。

学校领导班子牢固树立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的宗旨,针对两校合并中存在的文化、治理体系上的差异,党政牵头听取意见,求同存异,稳妥整合制度,完善和修订了《长江学校章程》《长江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方案》等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深化清廉学校建设。优化“立改废”的程序,做到立有依、改有因、废有据,教职工明晰学校管理体系,并监督学校依法治理的全过程,科学、规范、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真正起到了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安全工作措施落实到位,有力保障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2. 优化德育体系,拓宽育人渠道,力了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工作要求,构建了中、小学一体化“心根德育”项目,以”六大”育人途径为参照体系,对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和实践载体进行统整,并对评价机制进行了有效尝试,形成了“理想信念正心、传统文化润心、课程体系养心、主题活动动心、社会实践励心、延伸教育铭心、多元评价亮心、协同育人齐心”的“八心”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和帮助,让每位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针对学校随迁子女多、学生家庭特殊等现状,学校积极落实“三全”育人,聚力推行全员导师制工作,采取“一生一导师”模式,通过开展谈心、组团式家访等活动,深入学生家庭、生活和学习,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同时,学校制定了《长江学校教师育人问责制度》,确保全员导师育人工作有效落实。

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基于校园、庭园、田园真实生活场景,开设了“小陶子学农园”“仙桥村学农”等劳动教育课程,制定了劳动学习单,分学段落实劳动教育重点,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强化生态素养和乡土情怀的渗透融合,实现了三园劳动真情境、真任务、真劳动、真感受。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生活,开展“寻根、寻美、寻味、寻业、寻梦”的“五寻”活动,通过在乡村中行走的方式深度阅读长江口生态文化。一方面拓宽了育人途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传承、弘扬长江口生态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3.丰富课程内容注重教学管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学校落实“心存长江,胸有丘壑”的课程理念,以“长江文化”为载体开发和实施了“长江美”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符合学校实际。在深耕建设过程中,基于新课程方案,不断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同时利用一切资源打造一馆、二课、三品牌,加强了特色课程的建设,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有力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聚焦“主动·有效”课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策略。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以伙伴的问题为启发,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组织教师开展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探索,提增课堂教学实效。根据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学校基于学生实际,继续探索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以问题解决为线的“二三三”复习课模式,优化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

学校细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效能。先后修订了《长江学校校本化作业实施细则》《长江学校作业公示制度》《长江学校作业监测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了对教师作业设计、布置和批改等环节的全面检查,通过定期会诊、教研组研讨以及教师大会反馈等方式,使教师在反思实践中不断规范作业设计流程,优化校本作业。同时,学校关注作业的分层,教师能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实际,做到尊重差异,精心选题,布置有梯度、多层次的作业,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多元化的作业设计和辅导,为减负增效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 强化师德建设,注重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常态常效机制。学校以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抓手,制订了《长江学校教师师德考核制度》《长江学校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工作细则》等管理制度,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与监督小组,签订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师德微故事征集、师德育人案例交流等活动,落实每月教师师德师风的自评工作。学校充分挖掘身边人的闪光点,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推进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注重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学校根据小规模学校的特点,聚焦课程课堂,探索开展跨年级、跨学段、跨学科的主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以教促优。二是借力学区资源和力量,开展了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等研讨,共同研究、协同发展。三是组建了信息化技术互动研学实验团队,探索实践学校数字化转型下的教育教学,大多数教师能利用“三个助手”助力日常教学,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四是开展了新教师亮相课、师徒结对研讨课、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随堂课的“五课”活动,集聚教学智慧,共研教学对策。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5. 基于学校发展,做强特色课程擦亮学校特色品牌

学校以长江水文化为主线,积极打造了长江韵体验馆,研发了将红色革命、绿色生态、蓝色经济、金色历史和水趣综合实践活动等融为一体的特色课程。学校开设了各种与水有关的社团活动,如探水小实验、水之舞蹈、水杯琴等有趣水活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同时,体验水的“多彩”,见证水的“神奇”,感受水的“亲切”,懂得水的“利用”,探究水的“魅力”,传播水的“温情”,在实践中收获奔腾向前、永不懈怠的水品格。另外,学校还设置了长江水文化特色节、寻根长江专题等活动,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了水的探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水的重要性、水的节约方法、水污染治理等知识,深刻感受到水资源的珍贵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学校在特色课程与课后服务、课堂教学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促进内涵发展的探索。学校特色课程的不断丰满,为学生打造了多样化的成长通道,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既拓宽了育人渠道,又创新了育人载体,更做亮了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问题不足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整体谋划学校发展规划,优化管理机制,创新九年一贯制管理模式

作为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自小学和初中部合并以来,虽然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但学校的文化、各项管理制度都在磨合过程中。因此,希望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厘清学校治理体系的优势与短板,理性思考和设计学校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的发展思路和实践路径,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创新管理模式。建议学校:

一要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对新三年发展规划的参与度认同度。学校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原长江小学和长江中学的办学经验,认真梳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育人目标进行再聚焦,传承与融合并重,科学谋划好学校新三年的发展规划。

二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小初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构建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体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措施有力到位,并将制度内化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以管理出高效率,以管理出高质量,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常态管理模式

三要进一步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以第二轮强校工程实验校为契机,用足用好名师、名校长和结对学校的优质资源,推进学校重点工作有效落实、高质量达成,从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建构一体化育人体系,优化德育工作机制,提升学校育人水平

学校在“心根德育”方面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待提升,学科德育元素挖掘还不够深入,德育课程和主题活动缺乏不同年级发展阶段递进式的系统架构。建议学校:

一是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力度。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管理者和传播者,要先行德育,因此学校不仅要抓牢班主任队伍的培训、指导,更要重视全体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要加强对教师德育工作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和现代教育管理手段的培训,还要重视教师言谈举止,倡导为人师表,发挥好“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二是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根据《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厘清学生的培养目标,使之清晰化、系列化,呈现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形态;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形态,活动载体要更加多元,并在国家课程中体现,丰富课程实施的路径、方式,且常态开展;建立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不断增强学科育人功能。要导引教师深挖学科育人价值,通过开展学科育人课堂教学设计、公开课、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激发教师钻研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挖掘任教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3.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持续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也存在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把握还不够成熟,备课的精准度和创新性还不够;教研活动的主题性、针对性不强,教研的互动性和生成性不够等问题。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学校:

一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基于“双新”的实施,要加强教师对新课标和教材解读学习的专业培训,加深对课程理念和教材内容的理解,帮助教师提升教材解读与运用的能力。要引导教师正视问题、直面挑战、主动求变,要借势借力形成基于问题的研究共同体,提高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用足用好空中课堂等资源,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的品质。

二是提升校本研修品质。基于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的校情,要组建不同形态教研团队,老教师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逆向输出新教学观念,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明确学科、年段的研究主题,充分利用市教研室提供的观察工具,规范活动流程,重视活动方案的撰写、活动过程的开展和总结反思,提高教研的质效。

加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一要通过开眼界、给机会,让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增加外出学习的机会,学以致用,提升能力。二要鼓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课题、做项目,在实践探索中增长智慧。三要发挥好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让骨干老师带团队,通过项目驱动,引领和带动其他教师在实践研磨中一起成长。

 

崇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5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