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镇:坚持“三联”模式 奏响基层治理新乐章
近年来,庙镇立足区域分布、产业发展实际,采取“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的工作思路,探索以合作公路和陈海公路为轴,串联永乐村、合中村、镇东村、联益村、庙南村五个市、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聚力打造“貊上花开”基层治理示范长廊,以长廊内“一盘棋”思维强化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组织联建打造共治聚力带
组织保障同向发力。镇党委牵头成立“貊上花开”基层治理示范长廊建设工作专班,围绕五治融合、协同治理、产业治理互融互促等方面开展研究谋划。建立“治理长廊-村党总支-网格支部-党员”的组织体系,明确治理单元,下沉治理力量,全力打造细“治”入微治理体系。以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为抓手,将新成立的红花产业链党支部、文创链党支部党员编入长廊治理骨干队伍,充实治理力量。
阵地支撑赋能增效。坚持以“阵地共建、功能共融、服务共享”为着力点,发挥党群阵地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教务功能等作用,同时满足区域内基层治理实际需求,确保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如联益村党群服务阵地以“益家人”协商功能室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协商议事,回应群众诉求。庙南村打造睦邻中心,邀请村“两委”成员和驻村法官常驻,为群众提供法制宣传、矛盾调解等服务。
群策群力同题共答。定期组织开办大讲堂、论坛分享会等活动,邀请种植能手、专家教授等传授种植和产业发展经验方法,为新成立合作社和意向落地企业提供各类政策咨询服务,实现示范长廊内产业发展要素整合、整体谋划,形成同心同向、同题共答的产业发展格局。
治理联兴打造共建共享带
“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完善优化长廊内积分制管理办法,采取“基础积分+优秀加分”的组合方式,因地制宜设置文明风尚、志愿服务、人居环境、平安稳定等积分项目,对于积分较高的群众给予积分奖励,并凭借积分兑换奖品,带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努力让“小积分”兑出美丽新风尚。
“小品牌”换发“新活力”。建强基层治理服务品牌,围绕发挥党员模范作用、阳光村务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打造了合中村“合家欢管家”、镇东村“五叶先锋行动”、永乐村“红花之约”、联益村“三联四带五步”、庙南村“基层治理共同体”五个品牌,在长廊内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乡村发展“一村一品”,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小个体”发挥“大作用”。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深化“双亮双领双争 激发田园党建新活力”党建品牌,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和特长群众、幸福管家作用,实现党建品牌对长廊内各类主体全覆盖,推动各类主体在人居环境治理、调解矛盾纠纷、服务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资源联动打造共同富裕带
特色产业擦“底色”。探索以产业发展反哺基层治理,立足长廊内藏红花、翠冠梨、黄金瓜等特产,以镇集体企业花红永乐农业发展公司为龙头,通过“集体公司+村经济合作社+农户”方式,整合区域内资源、将村示范区内的特色农产品整合经营,统一推广、包装、销售,解除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使基层治理“底气”更足。
文化涵养增“亮色”。充分发挥文化风尚凝聚人心、教化人心的作用,着眼“貊貔”IP、庙镇红色文化、自然景观等文旅资源,着力讲好庙镇故事,以长廊内五村为核心,辐射带动相关村,将镇党群中心、G20花岛宿集、周河村崇明地下工委遗址纪念馆等点位串珠成链,开发打造红色党建链线路、绿色产业链线路、和美乡村链线路等三条文化路线,充分激发党员群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推动实现文化教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共同富裕显“成色”。在长廊内深化“集体公司”带动模式和“公建民营”两种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造乡村共享直播平台和体验馆,“线上线下”售卖庙镇好物。积极整合闲置资源,推动大地艺术港、企业服务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吸纳各类市场主体,带动实现集体收租和群众就业双丰收。村集体资产收益部分资金用于人居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等,极大改善村庄面貌,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基层治理“人气”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