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防控技术措施

信息来源:区农业农村委

发布时间:2024-06-24 10:26

浏览

【字体:

根据崇明区2024年福寿螺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及“福寿螺”专项督查工作要求,为保障本区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必须遏制福寿螺快速蔓延趋势,特提出如下防控技术措施。

福寿螺的生活史

福寿螺是一种可塑性较强的有害生物,能适应多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常栖息于水田、灌溉沟渠、池塘、水库、湿地等所有有水环境。该螺是雌雄异体的淡水螺类,必须通过雌雄交配,才能繁殖后代,完成生活史。产卵部位主要在离水面10~20cm的杂草、木棍、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卵为鲜红色,以后渐变为粉红色、灰淡红色,经风吹日晒散落于水中,即能浮游觅食,独立生活。

该螺一年发生二代,越冬代成螺从3月开始交配产卵,卵孵化后经过4个月左右的生长,体重达到36~42g左右,即性成熟,又开始交配产卵,完成了一个世代。第二世代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成螺每交配一次可连续产卵10多次,产卵量大,很容易建立起一个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种群。据统计,一个越冬代成螺,经过一年二代的繁殖,每个成螺可产后代32.5万只左右。福寿螺的寿命可长达4年,繁殖期一般在2~3年之间,主要随水体温度的不同而异。

福寿螺的危害

对水稻等农作物的危害大。可使水稻等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防治和根绝困难。福寿螺体内有鳃又有肺。它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无水的环境中用肺呼吸,甚至在无水分和食物的恶劣条件下,还可以以休眠方式生存下来。

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宿主,螺体携带广州管圆线虫可感染人类引发嗜酸性脑膜炎,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破坏生态环境。福寿螺能够导致本地水生植物群落的消失或功能改变,也影响包括其它淡水螺类在内的水生动物群落的生长和繁殖,使鱼类资源和贝类资源受到了破坏,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防治重点和原则

突出河道,水产养殖区域,水稻、水生作物种植区域及沟渠,按照“部门指导监督、属地开展实施”的原则,通过宣传培训、河道保洁、人工灭螺等多种举措,全面控制福寿螺在本区的扩散蔓延趋势,不出现农作物严重受害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

防控策略

根据福寿螺生物习性和生长规律(每年的5-9月是福寿螺繁殖高峰期),遵循“防除并举,综合防治”的策略,针对不同发生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防治。

(一)河道、沟渠等发生区域

1、对河道、沟渠等发生区域,组织开展人工捡螺、卵块铲除工作。

2、加强河道清洁管理。定期清除岸边螺卵和漂浮水草,防止卵块和成螺、幼螺随水草漂移传播。

3、在河道中采用天敌引入技术,按照河道生物种群结构适度投放本地鲤鱼、青鱼、河蟹、中华鳖等,对福寿螺种群或螺卵进行控制。

4、福寿螺发生区的河道淤泥不得运到其他河道处进行落干。

5、在农田灌溉和河道开闸上严格把好进排水关,设置拦截网,避免因灌溉或进水时外河中的福寿螺进入。

(二)农田发生区域

1、农田发生区域,利用水旱轮作自然灭螺,旱作期1个月以上可以有效杀灭田间残留福寿螺;或者在水稻生产前期,即在螺卵盛孵期,利用幼螺抗性差的特点,稻田适当脱水露田几天,以消灭福寿螺幼螺。

2、在农田中人工插木桩、竹片等方式引诱福寿螺产卵并集中铲毁。

3、选择针对性防治药剂诱杀成螺。当稻田每平方米有2~3头螺以上时,可用药防治:1在水稻移栽前7天,每亩撒石灰25kg,或移栽前3天每亩用5%阿维菌素乳油100mL对水15kg喷雾防治,施药后保持浅水3~7天。2稻田搁田期间,每亩施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密达)0.5~0.75kg,拌细沙土5~10kg撒施,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3稻田附近沟渠可每亩均匀撒施茶籽饼10kg灭杀福寿螺。

4、在稻田、水产养殖池塘主要进出水口设置拦截网,防止福寿螺扩散。

5、冬季时,可排干闲置水田,修整田埂,铲除田边杂草,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沟河渠道,清理畦边杂草,破坏其越冬产卵场所。

6、加强检疫监控管理,未发生区禁止人为引入饲养,对发生区则要防止人为向外扩散。

农田发生区域建议多采用物理或生物方法进行防控,尽量减少用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