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绿色高效养殖,加快推动崇明清水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崇明区与上海海洋大学深入对接,积极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按照“1主2翼”即以河蟹产业为主、虾类和长江特色鱼类协同的产业发展思路,明确河蟹种源种业、商品蟹绿色高效养殖、长江特色鱼类繁养、虾类现代化养殖和生态循环养殖等五项技术创新工作。
区水产技术部门与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教授领衔的“崇明商品蟹绿色养殖技术创新团队”积极协作,在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宝岛、崇东等基地,围绕养殖模式、功能性饲料应用、多品种水草种植、青苔蓝藻防控等方面开展科技研发、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崇明区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构建公母分养模式
在成蟹养殖阶段,由于公蟹和母蟹的生长规律、营养需求、摄食行为、成熟时间等都存在较大差异,选择适宜的放养密度、水草种植模式和养殖管理措施是进行公母分养的前提。
近年来,吴旭干团队开展大量研究,根据生物学特征,探明纯公、纯母成蟹的池塘养殖适宜放养密度分别为1000只/亩和1600只/亩,纯公成蟹养殖早期采用“纯轮叶黑藻”种植模式,纯母成蟹则采用“伊乐草+轮叶黑藻”的种植模式,并多次在崇组织技术培训,面对面、点对点进行现场调研和针对性指导。
去年,在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基地、上海引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地共开展170亩公母分养技术示范,分养后的商品蟹平均规格、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和投资回报率等均高于公母混养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崇明区现有河蟹养殖面积3万亩,其中成蟹养殖约0.55万亩,今年以来,崇明河蟹集团等单位累计推广公母分养技术近2000亩。
研发河蟹专用饲料
由于传统养殖习惯和冰鲜鱼的高诱食性,河蟹养殖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大量投喂,然而该养殖模式不仅容易污染池塘水质,也不利于野生渔业资源保护。由此,吴旭干团队进行河蟹专用饲料研发,用于代替冰鲜鱼的投喂,并开展全程投喂专用饲料(配合饲料)与投喂冰鲜鱼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池塘总磷和可溶性磷含量显著降低,水质污染情况也较轻,养成的成蟹口感基本相当,配合饲料替代冰鲜鱼将成为河蟹绿色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
基于公母蟹育肥阶段的营养需求和摄食行为差异,研究发现,公蟹、母蟹的育肥饲料最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5%、38%左右,适宜脂肪含量分别为10%、14%左右,该团队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和营养配比,开发出公母分养专用饲料、高诱食性功能性饲料,并于崇明河蟹集团各基地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配合饲料在崇投喂面积共计510亩,部分合作社尝试采用无人机、投饵船替代人工投喂,有效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养殖效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探索商品蟹绿色高效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实践依据。
高效防控蓝藻青苔
蓝藻是高温期河蟹养殖池塘内的一大顽疾,不仅大量消耗水中的溶氧,还会产生蓝藻毒素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通常情况采用化学药物杀灭或抑制,但与绿色养殖理念背道而驰。吴旭干团队通过选取环保型纳米材料控制池塘水体内的磷含量,在降低用药风险的同时,有效防止蓝藻过度生长繁殖,并在深水池塘放养适量白鲢、花鲢,发挥鱼类鳃耙过滤作用,对蓝藻进行摄食控制,不断提高绿色养殖水平。
面对春季青苔的大量繁殖,导致水草生长受阻,影响河蟹蜕壳摄食,该团队在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基地积极开展生态防控试验,形成三种有效举措:于青苔爆发前,投放适量腐殖酸钠、黄腐酸钾增加水体色度,用以限制青苔生长;以浮萍遮光抑制青苔生长,同时通过放养鹅大量摄食浮萍,控制浮萍过量繁殖影响水体溶解氧等含量;爆发期间,及时补充碳源和益生菌,让微生物抢夺作为青苔“口粮”的氮磷元素,迫使其停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