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说|崇明区教育局局长黄宗逵:打造“科学+生态”科学教育体系,培养“小生态人

信息来源: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4-10-18 14:50

浏览

【字体:

编者按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在教育方面,上海不断依托城市资源,创新科学教育模式,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助力城市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科创人才。

第一教育推出“局长说”栏目,邀请上海16区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共同探讨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科学教育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内涵。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拥有国家级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上海最大面积的森林、最丰富的水系。

依托崇明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崇明区打造了“科学+生态”的科学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小生态人”。

第一教育采访了崇明区教育局局长黄宗逵,听他聊一聊科学教育的崇明实践。

培养“小生态人”

崇明区教育局局长黄宗逵介绍说,20多年来,崇明区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持续推进“双碳”示范区、森林城市、湿地城市和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孵化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生态、科技企业。

同时,崇明的教育也坚持教育发展和生态建设双向赋能,建设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态育人体系,在幼儿阶段,就将生态文明意识根植在他们心中,培育具有良好生态素养的“小生态人”。

对于崇明区的科学教育,黄宗逵用了3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关键词是“科学+生态”

崇明区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指向科学素养提升的生态教育,将科学教育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的能力,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第二个关键词是“教育资源图谱”

崇明区对科学教育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制定了区域科学教育资源图谱,打造了一批科学教育课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学生探究、观察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关键词是“小生态人”

区域以“科学+生态”为载体,打通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的边界,让学生们边学习边玩,边探索边成长,在这过程中了解各种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小生态人”。


“四把钥匙”构建起区域科学教育体系

“童年的好奇心是创新力的源头,而创新教育就是要将孩子们的好奇心维持到成年,并成为伴随终生的思维习惯。因此,崇明区通过‘四把钥匙’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构建科学教育活动体系。”黄宗逵说。

“四把钥匙”指的是健全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基地、打造特色平台和依托课后服务。

第一把钥匙:夯实根基,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

黄宗逵始终认为,科学教育的根基在学校,课程是开展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崇明区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活动项目。

在崇明区东门中学,学校构建了科学教育“基础必修+兴趣选修+社团专修”课程图谱,将“双碳”理念与教材内容相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此外,崇明区还聚焦生态科学素养维度,设计了自然探秘项目、生态农业项目、低碳生活项目等系列活动,每年都会开展中小幼“人人争当生态小达人”活动。

第二把钥匙:凝聚合力,发挥科学教育基地育人价值

崇明区教育局与区农委、区林业站、区环保局、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东滩湿地公园等30多家单位共同建设了一批科学教育课外实践基地。

“关于基地的建设,我们有两点考虑,一方面是把国家级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西沙湿地国家地质公园等本土科学教育基地的资源搬进校园和课堂,融入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把课堂搬进田园、菜园、果园、森林、湿地等,在科学教育基地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将大生态变成课程资源。”黄宗逵表示。

第三把钥匙:夯实实践,打造区域生态教育活动平台

崇明区打造了两个生态教育活动平台,借助活动平台来调动学校、家庭、高校、社会等育人力量,搭建起科普与科创之间的桥梁。

01 “悦享科技 智创未来”绿色环保低碳节能活动平台

每年,崇明区都会借助科技节开幕式、科普知识竞赛、创新成果展示、科技嘉年华活动等平台,开展“碳中和”活动。区域内各学校也通过开展科普宣传、科普体验、科技竞赛、主题活动等,鼓励学生争当“绿色低碳行动”的践行者。

02“走进崇明东滩,亲近神奇湿地”系列活动平台

崇明区已经连续14年开展了以“湿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探究系列活动,探究内容包括“东滩湿地动物寻”“西沙湿地植物探”“生态与湿地探究”等。

每年,全区的六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该活动在全国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学实践活动板块中获得了一等奖。

第四把钥匙:拓宽路径,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的时空

黄宗逵介绍说,崇明区以课后服务为圆心,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科技类课程以及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创建了“1+N”生态教育体验与实践学习模式。

其中,“1”是指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一个生态教育体验角,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各种生态元素,了解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N”则代表了遍布在全区的30个校外生态科普活动基地以及各学校的校内体验学习基地,包括本土物种的种养区、小型生态景观区、乡土文化展示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

“‘1+N’的模式为崇明区的学生搭建起连接教室、校园、社会和自然的‘绿色通道’,他们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进行互动体验、合作探究。”黄宗逵说。


“英才计划”+高校资源“双路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崇明区通过“英才计划”项目和借助高校资源两条路径来培养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

黄宗逵介绍说,“英才计划”项目分为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客联盟基地”、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和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崇明分院三个平台。

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创客联盟基地”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为一体。每年暑假,基地都会举办“万名学生进基地”科学夏令营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科技兴趣体验,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目前在崇明区已经创建三个实践点,分别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学实践工作站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实践工作站上海市崇明中学实践点和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站上海市崇明区民本中学实践点。

工作站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对话权威专家、动手实验探究、实地走访调研、撰写课题论文等,来提高青少年的科学创新综合素养。

2013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崇明分院正式授牌成立。

十多年来,崇明分院开展了组建小研究员队伍、构建资源网络、建设实验基地等工作,不断完善优秀人才发现、跟踪和培养机制,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创新潜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梯队。

黄宗逵告诉第一教育:“近年来,崇明区还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设立了相关项目帮助学生开展高品质的课题研究。”

崇明教育依托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医学院的力量,建设了同济大学“苗圃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后备人才。


崇明生态教育主题馆即将建成

谈及崇明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黄宗逵透露,目前,区域正在加快“崇明生态教育主题馆”的建设。

建成后的主题馆面积将达5300平方米,围绕生态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科学、新能源等主题,构建崇明生态教育内容库、实景科普教育基地及全域生态教育平台,打造成一个适用于学生和成年人的实景科普生态教育基地。

“此外,崇明区还将加强中小学创客空间、智能工坊、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贯通的科学教育新场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科学教育。”黄宗逵表示。


来源:第一教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