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文史摘录

郑成功三打崇明岛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25 13:24

浏览

【字体:

满清入关以后,顺治皇帝迁都北京,继而分兵南下,以达到统治全国的目的。清军所到之处,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以示臣服,不从者杀。江南百姓不甘受辱,纷纷举兵反抗。各地抗清义军中,以民族英雄郑成功统率的一支最为强大。

郑成功自少爱读书习武,22岁开始领军。清兵入闽时,其父、福建总兵郑芝龙为保荣华富贵屈膝迎降,卖国事仇。郑成功痛心疾首,一劝再劝直至哭谏无效,毅然舍弃亲情,带领所部奔赴金门岛,在沿海各地招兵买马,于顺治四年(1647)一月誓师“反清复明”。后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连年征战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地盘不断拓展,兵马日益强大,被南明政权永历帝册封为延平王,官拜招讨大将军。

期间,郑成功三次出师北伐,途中曾三次攻打崇明岛。

 

顺治八年(1651)秋,抗清义军将领张名振、张煌言在舟山之战中大败,率幸存官兵南去厦门投靠郑成功。

张名振、张煌言曾在在浙东抗清多年,归属郑成功后的第三年,请缨带领原有的部队北伐,一则与西部的孙可望义军联动打击清军,二则招集失散在长江下游的旧部。郑成功准两张所请,委任张名振为总兵官,张煌言为监军,同时调拨嫡系两万兵马,由陈辉、黄兴、沈奇等将领带领参加北伐,归张名振节制。

顺治十年(1653)春,郑军分乘200余艘战船北上,拐入扬子江后,经崇明岛南部水域西进,一举攻破镇江。张名振及张煌言、陈辉等众将领登上金山,遥向南京祭拜明孝陵。可惜的是,因长江上游孙可望部未按约定及时响应,只得退往长江口的崇明岛伺机而动。

九月初一,郑军进入崇明水域,停泊在排沙洪,计划在这里休整并补充粮食。将领顾忠本是崇明人氏,绰号“网舱顾三”,熟悉岛上水陆通道,自告奋勇愿为先锋,十一日引导大小战船百余艘,驶至崇明县城西南的施翘河口外。

崇明守备吕公义得到警报,率军出城布阵,在河口墩台上安置大炮,50名炮手严阵以待,只等郑军船只靠近河口时轰击。

然郑军并未靠岸登陆,以后一连五六天也无动静。吕公义以为郑军惧怕炮轰,不敢近前,于是收兵入城。临走时叮嘱炮兵头目陈子龙:盗贼若开赴河口,鸣炮三响为号,我即出城击之。

两张知道清军大炮厉害,使了个智取的妙计。十八日夜间趁着潮水上涨,千余义军勇士轻舟飞驶高桥洪上岸,潜无声息包抄到施翘河口,将炮台兵一举歼灭。张名振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吕公义与炮兵的约定后,故意放炮三声,意在引诱吕公义入瓮。

吕公义果然中计,心急火燎杀出城来,一马当先冲在前头。至天妃宫时,埋伏在此的义军从黑暗杀出,吕公义中枪落马毙命,随后赶到的把总华本德也被乱刀斩杀。部下见状,乱哄哄退去城里,由千总常春接应入城。

郑军乘胜追击,扑向县城,被又宽又深的护城濠挡住,濠上吊桥已经拉起,城门也已关闭。

二十一日黎明五更,郑军攻打县城西南角,从船上搬来火炮轰击,隆隆炮声中,城头砖石迸飞,5个城堞毁损。

那时的崇明县城是五迁后的六建,纯用砖头构筑,高2丈,厚2丈,堪称坚固,以当时的炮火,一时哪里摧毁得了?

郑军改变攻略,越过18步阔的护城濠,在火箭掩护下,架起云梯攀爬登城。清军事先听取了典吏王熙元的建议,搬运石块堆在城头堞口下,如今正好派上了用场,将石块推滚下去。踏步在云梯上的郑军难能有效躲避,有劲也使不上,无法抵挡,纷纷跌落地面。

进攻受挫,两张下令转攻西北城墙。城上清军火铳齐放,弹丸如雨点般喷薄而下,又将大炮俯射。郑军难以接近,只得撤退。

二十三日,郑军占据平洋沙,水师舟船分别停泊在大安、山前各沙,并在当地收购粮草,封锁各渡口。自后一天又一天,崇明与外界信息阻断,如《崇明县志》所云“匝月塘报不通”。

守岛清军本就不多,不敢与郑军接战,龟缩在县城里,一到晚上惶恐不安。为防郑军摸上城来,副将李必下令,每堞派百姓一人、每5堞派军士一人,彻夜潜伏静听,监视城下动静。因有鸡鸣狗吠干扰,令将鸡犬杀尽,一只不留,崇明县城内外竟然不闻鸡犬之声!

苏州镇总兵王燝因久久不知崇明战守信息,急不可耐,十一月初三令千总王龙带兵300名打探增援。当天乘船至崇明的永宁沙登陆,从居民口中得悉县城还在固守后,四更天时悄悄摸至城下,守城清军以为郑军又来攻城,慌作一团,不知所措。王龙先前曾在崇明任过把总之职,大呼“王龙奉命增援”,城上听声音是王龙,但担心有诈,放下绳索将他吊上城去,且不许带武器、穿甲胄。验明王龙的正身后,方才打开城门,迎援军进城。

城内虽然增加了援兵,仍不敢出城门一步。《崇明县志》如是云:官兵止堪守城,城门之外,即不及援,贼舟泊平安沙小洪,无地非南寇已。各沙被陷,止存县治一隅。

十二月十二日,总督马鸣佩令从吴淞出动水师会剿郑军,意在解崇明之围。郑军排开阵势迎战,清军八旗兵都是北方满族、蒙古族人,莫说打仗,只从吴淞到崇明的水路上,就已呕吐连片,所以一接战就败退回了吴淞。

以后几个月里,郑军频频拦截清军粮秣、军火、塘报船只,用以武装自己。

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三日,郑军主动撤离崇明,南回福建厦门大本营。据《崇明县志》载,两张率军初到崇明时,船只200余艘,南回时多达盈千,江中商船、沿海物力,为之一尽。

 

当年,即顺治十一年(1654)冬,郑军又一次北伐,仍以张名振与张煌言领军,另有阮骏等将领随征。与上次一样,攻占镇江,“名振登金山,望哭崇祯先帝,哀动三军。”(见《东南纪事》)

遥祭明孝陵后,张名振下令东撤,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退驻崇明平洋沙。《清史稿·张煌言传》中也有载:“十一年,又自吴淞入江,逼镇江,登金山,望祭明太祖陵,烽火达江宁,俄,退次崇明。”

自从五月间郑军撤走后,清军在崇明的军队增加了一倍,分驻在各个镇与渡口。

平洋沙地方武装——乡勇,趁着郑军正忙于安营时发起突袭,烧毁大小战船17艘,毙伤500余人。张名振立即下令还以颜色,第二天一举荡平乡勇聚居地1000多户。

知县陈慎与千总王龙等商决,于十二月三日半夜出动陆兵300人、骑兵60人、乡勇1000多人,偷袭分驻在平安沙的郑军。时值隆冬季节,连日冰冻,间隔县城与平安沙的水面上已结了厚厚的冰层,清军正可涉冰上岸。

两张夙有所备,严加防范。清军踏上平安沙还没有来得及整理队伍时,郑军发喊着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刀砍枪刺,勇不可挡。清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非死即伤,只千总王龙一人侥幸逃脱。对此,《崇明县志》有记载:“时寒冻异常,未及成列,预设伏四起冲击,全军败没,领兵官崔某某死之,千总王龙以单骑归,兵民遭戮无算。”

以后半年时间里,郑军以平安沙、平洋沙为据点不时出动,在堡镇东岸沟、新镇、米行镇等地攻击清军,边筹集粮草等军需。

郑军声势振动江南江北,六月十六日,清军定海总兵张洪化率战船250艘来崇明归附郑军,郑军声势益发壮大。

不日,苏州镇总兵王燝率领200多名骑兵来崇明助战,为防郑军登陆攻城,将城内的部分兵力调往城外周边港口扎营,又建造土堡,修筑沿海马道,以便防守、调派、进兵。

郑军出敌不意,于七月一日偷袭了吴淞重镇,缴获战船200余艘而还。不久又炮轰筑路建堡清军,火烧清军营地。

七月二十四日,两张出动5000兵马包围了高桥堡,计划活捉堡内的清军千总王龙,先在施翘河口泊船数百艘,作出打援姿态,其实船上并无部队。只可惜被清军参将杨膺识破,结果被内外夹攻,损失了数百人。

十一月初七,大队清军过平安沙洪时,郑军半渡拦击,清军阵容大乱,四散奔逃。二十六日,清军名为贴防兵的大批后备军到达,进驻各村镇港口布防。

张名振、张煌言见清军不断增兵崇明,遂于当月二十八日离开崇明,还带着大批战利品南归。据《东南纪事》载:“张名振、阮骏再入崇明,所夺北舟及归者至五百余艘。”

3年里,郑成功的义军两度攻打崇明,而且长期驻扎崇明,据《崇明县志》记载:“计寇自十年九月初一日进犯,十一年五月初五日南遁;十一月初六日再犯,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再遁,凡三载云。”

清廷鉴于郑军接连进兵崇明,着力提升崇明防卫级别与兵力,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在崇明设水师10000名、大小战船250艘,总兵官一员,任命梁化凤为总兵,以4000兵马驻守崇明半江之隔的吴淞七鸦,以2000人守县城,又各以1000人分守崇明的平洋沙、堡城、新开河镇、东阜沙。

 

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初,郑成功亲自带领大军再度北伐,五月初四,大军在舟山烈港商讨进取长江事宜,其中专门讨论了“分程开驾入崇明事宜”,决定入扬子江后,暂时停靠在崇明沙岛。

五月十八日,郑军抵达崇明水域,驻扎新兴沙,派遣间谍由水、旱两路往西,刺探沿岸清军布防情况,供制定进兵南京大计之用。

郑成功已有日后将崇明作为另一反清复明基地的设想,以利与大本营厦门南北呼应,故而在大军行将到达崇明时,下达了抚绥而不许骚扰崇明百姓的军令:“崇明等处地方,可以安插提督、统镇、大小将领家眷,为我师根本之地,与思明州一体。其地方百姓,最宜抚绥,凡有骚扰,有杀并连罪无赦。”(杨英《先王实录》)顺治十二年春,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寓思念明朝之意。

随郑成功北伐、已是南明政权兵部左侍郎的张煌言,曾两次到过崇明,深知崇明战略地位之重要。据《清史稿·张煌言列传》载,他建议郑成功先拿下崇明,进可为前线之后援,退可为大军之掩护:“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定营于此,庶进退有所据。”工官冯澄世与张煌言见地相同,也向郑成功进言:“欲进兵瓜洲(今属江苏扬州市),必当先取崇明,庶可流通蓄积以为外援。”

但是郑成功并未采纳两人“先取崇明”的意见,而主张等待“崇明不攻而自破”:“崇明城小而坚,取之必迟延日月,反使瓜州有备,不如先取瓜州镇。若得瓜镇,则江南门户已破,先截其粮道,是腹心有疾;然后乘势取江南,则崇明不攻而自破。”于是移师吴淞口,不日浩浩荡荡西进。

北伐郑军所向披靡,下瓜州、夺镇江,于七月上旬包围了江宁城。消息飞传处,南北震动,远近响应,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归附。

南京危急,清廷两江总督郎廷佐、巡安马偏俄急令崇明总兵梁化凤支援,梁化凤率崇明精锐赶赴江宁。

郎廷佐、马偏俄设计,令南京守将管效忠向郑成功诈降。管效忠在郑成功接受他投降后提出:按照朝廷例律,将领在外遇敌方围攻,如能坚守三十日以上方才丢失城池的,家眷可免受惩罚,要求待一个月后献出江宁城。

郑成功麻痹大意,误认为大局已定,江宁旦夕可下,所以信以为真,结果中了敌人的缓兵之计,遭清军里外突袭,损失惨重,从江宁仓促东撤。

八月六日,郑军船队驶抵崇明水域。这时候,郑成功决计攻占崇明了,一则,向清廷显示,江宁虽败,但实力尚在,且是强大;二则,将崇明作为长江口的基地,以资今后再次北伐的中转地。

此时驻崇明清军中的大部早先已由总兵梁化凤带领增援江宁,只有游击陈定、仝光英的3000人留守。探得郑成功大军逼迫,惶恐不安,调派轻舟停泊在施翘河口,随时准备溜之大吉。

再说梁化凤估计郑军会进犯崇明,令游击王龙、刘国玉带领部队全速先行,赶在郑军前头半天回到了崇明。

郑成功先礼后兵,于八日派梁栋宇、曹黑子至县城下劝降,晓以利害,郑重告诫云:“我数万大兵至此,取尔崇明,绰绰有余。”王龙一口拒绝,出言狂妄:“江宁胜兵在此,誓与城共存亡,胆敢来犯,死必无疑!”

郑成功劝降不成,决作强攻。十一日早晨,郑军包围了县城,将大炮架至西北角城下,对着城头轰击。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一直从上午轰到傍晚,100多个城堞被炸毁,几处城墙只剩下三四尺高。清军先已准备了装满了泥土的柜子,哪里被炸开了缺口,就垫补在哪里,垫补了又被炸开,立即再次垫补。

被轰落的城砖倒塌在护城濠沟里,郑成功令官兵填土过河,发喊声中,郑军扛着云梯冲到城下,奋勇登城。清军拼命守御,双方甚至在城楼展开肉搏,反复进退争夺多至7次!《崇明县志》记载:“贼填濠架云梯,抵城下,肉搏而登,兵民弩矢炮石齐下,贼稍退。贡生施文、千总包日升随取民家门板、柜椟等器置城上,实土地以代堞,补苴初毕,贼又进,堵御如前,却而复攻者,凡七。”

激战中,清军官兵多有伤亡,把总王某也中炮毙命,王龙、刘国玉下达死命坚守,箭弩、枪弹、石头齐下,一次又一次将郑军阻击在城外。

清军居高临下,占有地理上的优势,郑军死伤累累,部将韩英、王起凤等被火铳击中命毕,《崇明县志》称“贼死者枕籍相望,伤遁者无算”。王龙、刘国玉趁机制造了从南北门同时杀出城来夹击的假象,郑成功审度情势于已不利,无奈鸣金收兵。 

郑成功原本想一举攻克崇明城,以鼓舞军心士气,不料打了一整天仍未得手,又损兵折将严重,于是改变初衷,对部下道:“崇明城小而坚,深沟高垒,守军众多而火器精良,再攻则徒损士卒。”

这时探马报告,江南江北清军援兵行将赶到。郑成功果断决定退兵,搜罗船只、粮草后,于十四日拔锚南归福建。

越一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扬帆东征,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从此,以台湾为基地,开创了“反清复明”新时期。

 

陆茂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