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崇明/ 古瀛人物

王清穆忧国民福桑梓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3 13:16

浏览

【字体:

王清穆,清光绪年间进士,“钦赐翰林”,先后任职户部、外务部、商部。曾以钦差大臣考察东南七省商务,主持商办铁路、督办太湖水利,并致力于家乡水利等实业建设,颇多建树。崇明沦陷,他面对日军软硬兼施,大义凛然,拒绝与日寇合作。王清穆品德高洁,为政清廉,造福桑梓,深受人们崇敬。

 

廉洁勤政刚正不阿

甲午中日之役失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王清穆义愤填膺,遂精研外交学,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充当典馆协修,兼译署行走。后译署改为外务部。王清穆补外务部官任榷算司主稿,又入经济特科。1903年,建立商部,王清穆任商部右参议,专治商政。他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之后提出:“欲联商情,保商利,开商资,创商业道德,非设商会不为功,而欲剔除内弊,考察外情,亦唯商会是赖。”得到商部尚书的赞赏,遂派他常驻上海。王清穆在上海发动商界维护自身利益,成立上海总商会,开创我国商会之先河,后推广到各省及外埠,深受商民的支持和拥护。

1904年,王清穆奉命南巡,以钦差大臣身份考察商务,遍及鄂、皖、苏、浙、赣、闽、粤等7省,直至香港。每到一地,地方官员沿途迎送,安排行馆,献以厚礼,王清穆廉洁自守,一概婉言谢绝。他平易近人,善于倾听民众呼声。在香港时,旅美华侨陈宜禧为募资修筑新宁铁路求见钦差大臣,王清穆立即接见,陈宜禧感动得失声哭泣。原来他在广州多次求见达官贵人,都一次次被拒之门外,数次之后才能得见,但所提要求却得不到任何回复,现商部大臣立即接见,态度谦恭和蔼,陈宜禧感动之余,不禁悲从中来失声而号。王清穆好言嘉勉,盛赞陈宜禧心怀祖国兴建新宁铁路发展地方经济的举动,准予报商部,呈请清政府予以立案。

1906年春,王清穆升任商部右丞和商部侍郎唐文治一起主持商办铁路建设。当时,清政府借大量外债修筑京汉、京榆铁路,主事者贪污受贿,弊端严重,朝廷屡次派员查办,均被行贿拉拢所阻。后钦命王清穆察查此案,他廉洁奉公,洁身自励,不畏强权,顶风查办,因此,为直隶总督兼管路大臣袁世凯所忌,上奏商部侵越权限。王清穆不避权贵,向朝廷上疏,毫不迁就。是年6月,王清穆突然奉命调升直隶按察使,虽官级晋升,实则是袁世凯嫉视。王清穆愤然请假南归,假满后上书辞职不就。

1909年,王清穆出任浙江财政监理,在去杭州就任途中,地方官绅盛情迎候,当仪仗队尚在河埠等候时,王清穆已轻装简从,雇民船赴杭州,登岸后自去驿馆,他摒除官场迎送排场,一时传为佳话。

20年代初,王清穆被公推为江苏省省长,他因不满军阀孙传芳霸道,坚决不就。

20年代末,王清穆目击执政腐败,权贵枉法,内忧外患,遂撰写了《弹劾蒋介石》一文,敦促蒋介石勤修内政,革除贪污,镇强暴、除苛税、抚灾情、御外侮、图富强。此文铅字印发,影响甚广。他常说:“当政者应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以民心为己心”。

 

开创商办铁路先河

中国铁路开创初期,清政府向英、法等国借大量外债,接受苛刻条件,修筑了京奉、京汉、沪宁等铁路,使国家权利两失。后商部成立,王清穆和唐文治主持铁路建设,王清穆对发展商办铁路特别热忱。他说:“世界各国之铁路,有属民存者,有属国存者。现国库没钱,何不以商资筑路”,否则“中国之筑路必借外债,所谓国有,不啻外国有也。”他建议发动爱国人士集资成立商办铁路公司。各地爱国人士、华侨首先闻风而动,掀起了商办铁路的热潮。王清穆积极支持广东侨商张煜南等设立潮汕铁路公司,兴建了我国第一条商办的潮汕铁路。1904年,王清穆又积极支持旅美华侨陈宜禧兴建第二条商办的新宁铁路。他对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绅商申请办铁路,都予以大力扶持。

1906年,江苏省商办铁路公司成立,清廷朱批王清穆为总理,张謇、许鼎霖、王同愈任协理。王清穆会同中外工程师,经过两年勘测,亲自拟定了长江南北两线并举,并以北线为重点的方案。铁路南线由上海至枫泾与浙江铁路相接。1909年,沪杭线建成通车。铁路北线纳入全国铁路网,西接开封,由徐州南下,经清江沿大运河至南通的开通线,先开工修筑徐清段。是年,铁路由商部移交邮传部管理,一些政客对商办铁路蓄意刁难,致使北线工程进程大受影响。王清穆为反对借外债,不使利权外溢,多次召开股东会商讨对策,力争保全商办,修筑北线,并建议通过银行集路款,结果借款不来,股金不继,北线工程被迫停建。对此,王清穆撰写了《中国商办铁路之痛史》一文,细述了中国商办铁路的兴衰史实。后王清穆奉命监理浙江财政,仍兼办路务,他继续为沪杭线延伸宁波而尽力,完成了杭甬线路基的勘测工作。

1912年9月,孙中山先生在被特授全国铁道筹备权之后,在京筹组全国铁道总公司,所用之人,拟取众望者。孙中山先生向大总统保荐王清穆、汤寿潜、谭人凤、王人文、詹天佑5人在全国铁道总公司任职。次年春,因宋教仁被刺、国民党反袁失败、孙中山先生再度流亡日本而未能履行。

 

督办太湖淮河水利

太湖流域是中国米粮的重要产区,但是明清以来,由于天灾人祸,水利失修,太湖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长江三角洲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919年,苏浙地区士绅强烈要求北洋政府兴修水利。为此,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特请王清穆出任太湖水利工程局督办。

王清穆到职后,亲自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太湖流域水道考察,走遍太湖周围各县,察看金坛、溧阳、宜兴、常州、镇江等重灾区。他倾听中外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尊重外籍顾问海德生的治湖见解,盛赞留美工程师华毓鹏为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亲自查阅大量有关水利方面的论著和历史记载,研究湖域水利资料,学习前人的治水之道。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他对治理太湖有了较深的认识,主张治水犹如治病,应该“标”、“本”兼治。太湖流域“标”病在于水涝泛滥,“本”病在于泥沙淤淀,湖水泛滥是由淤所致。太湖周围诸山之水皆泥沙,而江潮又浑入清出。因此,太湖上游山中必须造林,多辟水塘,下游修复堤岸,筑圩开沟,设置水闸,以防泛滥和淤淀。当时,由于治理太湖工程浩大,需投3200万元,而国库空虚,全被军费占用,政府所拔经费太少,无济于事。为此,王清穆向北洋政府积极建议:一是清政府分拨庚子赔款,以便太湖上下游工程并举;二是请苏浙督军编练工程营听调遣,实行军工治湖。以当时太湖水利工程局的技术力量,如有足够的资金,按照王清穆的建议行事,完全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当时军阀混战,经费无着,虽历经数载,未能付诸实施。王清穆壮志未酬,愤而辞职,于1926年退隐还乡。但他所写的《太湖流域治水防灾策》、《视察浏河、七浦、白茆水利说略》、《致韩省长论太湖上游水灾书》等20多篇文章,为以后整治太湖水利留下很有价值的资料。

1927年,王清穆又被委任为导淮委员会委员,他虽已是耄耋之年,仍不辞辛苦,献其所长,致力于治理淮河水灾,并写了《说淮序》等文章。

 

热心桑梓实业建设

王清穆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对家乡的建设事业无不尽力为之。1907年,王清穆为开拓崇明的水上交通,首先集资创办了崇明第一个轮船公司——朝阳轮船公司,自任轮船公司董事长。从上海求新造船厂承造“朝阳轮”一艘,载重200余吨,成为行驶崇沪之间的第一艘轮船。随着航运的发展,朝阳轮船公司改组成崇明轮船公司,由上海陆伯鸿等人加入投资,请航海家陈干青、总工程师钱学乔设计,由上海中华造船厂承造时速130哩双引擎柴油机客轮一艘,因崇明旧称天赐场,故命名为“天赐轮”。1928年开航,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同类客轮之冠。不久,崇明轮船公司又购进一艘客货轮,命名为“天佑轮”。

1913年,王清穆投资并襄助实业家张謇创办中国最早的纺织企业——南通大生纱厂。1919年,王清穆积极支持杜少如创办大通纱厂,建成崇明早期最大的民营企业。同年,王清穆又与朱贯微等在庙镇创办自新染织公司。1930年6月,王清穆与杜少如等集资20万银元创建崇明最早的金融机构——大同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南堡镇,在桥镇设立分理处,上海北京东路设通汇处,由王清穆任董事长。1932年,王清穆与杜少如等集资50万银元,在堡镇兴建富安纱厂,股东们推选王清穆为董事长,富安纱厂于1933年秋建成投产。抗战期间,王清穆还在上海支持参与申新纱厂、新生纱厂的筹建工作。

王清穆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尤为热心。早在1898年,他在京为官时,曾请户部代奏,崇明南门海塘急需向东添筑,自青龙港起建至寿安寺以东,后经批准筑双桩木夹石护坡长565丈,并在青龙、朝阳两坝间添建敌水坝一道,共需银元8.4万余两,其中就地认捐1万两,余有国库开支,建成后取名“新海塘”。

崇明食盐历来是当地设灶自煎自食,兼食淮盐。1917年,官方庇护浙商来崇明设盐栈,强迫改食昂贵的浙盐,还禁食灶盐,引起民愤,发生盐警肇事,杀害多人,虽地方人士奔走呼号,仍控诉无门。王清穆数次代地方人士向官方呈报,痛斥盐警横行草菅人命,要求省政府主持公道。

1926年,由王清穆负责主修、曹炳麟总编纂的《崇明县志》,历时6年多,成稿18卷。

1927年,堡镇南岸受海水冲刷,坍削数10里,居民流离失所,灾情严重。王清穆与杜少如等发起成立堡市保坍会,自任理事长。他多方筹措工程款,组织测量备料,亲临工地视察,历时4年,在堡镇港附近建成4条石楗,加固堤岸,后又扩建第二石楗兼作轮埠码头,便利旅客轮渡。

是年,崇明一度大兴拆庙风,王清穆笃信佛教,他立即为古刹寒山寺写了一篇碑文《皈仁庄记》,刻石碑立于寒山寺内,使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刹得以保存至今。

1928年3月,江苏省决定将崇明县外沙划出,另设启东县。王清穆对分设启东县强烈反对,多次发动士绅上诉请愿。当然,此举引起了启东人的反感。

1929年,王清穆多年考察家乡水利建设之后,所撰写的《崇明水利宜用闸坝说》一文,在崇明的《新崇之花》刊物第一期发表。1933年底,王清穆被县保坍处经济委员会选为委员长,他积极支持恢复征收大通纱厂花纱保坍捐。1933年秋,飓风袭击长江口,崇明北部大部份堤岸被摧毁,灾情惨重。王清穆和旅沪同乡联合宝山、川沙等县,以及华洋义赈会筹设赈灾会,购运粮食施放,并拨款以工代赈,计划分10段修复残堤,发放赈济款7千余元。当时,地方官员仅抽查3段未作深入调查,贸然作出放弃老堤,另建新堤的决定。由于取土筑新堤毁田太多,民怨极大,不肯动工。王清穆闻讯,不顾隆冬严寒,亲自到北大港、茅家港、顾家港、潞港以及长春竖河一带实地考察,认为外水域有涨势,不宜另筑新堤而废弃良田,竭力向官方建议修复老堤,提出修固老堤,堤外取土,不致毁田太多的两全方案。在老堤修复之后,民心喜悦,遂称之为“公正堤”。

1937年10月,崇明最早的丁坝之一青龙坝出现险情。王清穆闻讯,立即电告江苏省建设厅,建议速拨专款抢修。省建设厅长到崇明视察青龙坝险情后,拨1万元专款,抢修青龙坝。

 

重视教育关心农事

1904年,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改隶商部,商部委派王清穆在沪先行接收。1905年春,王清穆代表商部到校宣布改校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由杨士琦为监督(即校长)。是年秋,杨士琦调离,由王清穆代理监督。他在任职期间,为培养实业人才,成立商务专科,开设商品学、制造学、财政学、商运学、银行学、国际商法、理财学、商业统计和国文、英文、法文、道德、历史、地理、簿论、体操等课程,成为学校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专科。王清穆还应著名教育家马相伯邀请,参与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的筹建工作,聘为复旦公学28位校董之一。

1915年,王清穆回乡安葬父母于堡镇西面的沈安状大石桥后,自己在墓地右侧筑舍而居,取名“农隐庐”。王清穆为感念四周乡邻的赞助,遂将居住地区称之为德义村。他修身于老农之间,常深入田间,体验农事的艰辛。鉴于当地农家子弟失学众多,他在宅旁创办求己小学,并附设农作物试验场,供学生课余兼习农事。他提出“孝悌力田”为校训,并在校歌中写道:“男儿立志生存,何必枉求人,孝悌力田份内事,犹是古风箴。体育、智育长枝叶,德育培其根。校名求己义自取,入学在此门。”他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这在当时真难能可贵。求己小学虽学生不多,但教学认真,每年参加全区小学会考,有不少学生名列前茅。王清穆还把收藏的古今各种义理道德、政治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书籍,整理编为《农隐庐丛书》,分70余集2000余卷,共900余册。设立德义村图书馆,在乡间传播文化知识。

王清穆目睹中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决心在家乡从事农事试验,从改进农业耕作技术与农作物品种开始做起。他从南通农业学校中遴聘张廷坍,做“农隐庐”试验农场的技术员,提供一切条件,让其专心从事农业研究。经过短短2年之后,张廷坍栽种了中外农作物200多种,都获得了可喜成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棉花,每亩可收100余斤籽棉,这在当时是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引起了多方人士的极大关注。王清穆为了提倡科学种田,出资让张廷坍将200多中外农作物分门别类绘制成解剖图、备制标本,于1921年1月11日在“农隐庐”举办棉作展览及农产品评比会,每天有上千人前往参观,在崇明引起了极大轰动。展览品评会还给前来参观的农民免费分发美棉种籽,以推动普及美棉种植。王清穆推广农业技术倡导科学种田,在崇明农业发展史上也是件史无前例的事情。

 

忧国忧民拒绝日寇

抗战初期,各地难民云集上海,王清穆和黄炎培等知名人士尽力劝募财物,在上海设立难民救济所。王清穆鬻字写扇,每件收润笔费3元,集款所得连同其80寿辰亲朋馈赠的礼品、礼金,还有儿孙完婚时所得礼金一起捐送经上海红十字会,用于救济难民。

“八一三”事变,江浙两省难民大批来崇明,王清穆垫资在城桥和向化等地筹办难民所,收容难民285人。

日军入侵上海后,掳抢各种船只运送军需物资。当时,崇明轮船公司的“天赐轮”在上海船厂大修,遭日军劫持。王清穆闻讯十分气愤,他以董事长身份忍痛下令,将轮船公司另一艘“天佑轮”焚毁自沉于崇明二条竖河港,不让日军占用。他还先后发表了《敬告世界同胞书》、《拟致美国国务卿赫尔书》等文章,均译成英文散发。他在文章中高度赞扬世界著名学者爱因斯坦、罗素、罗曼·罗兰和杜威教授,向各国人民提出抵制日货,援助中国的创议。他呼吁各国联合制裁日本,痛斥德日法西斯不宣而战,野蛮侵略,违反国际公约,造成亘古未有浩劫。为谋求世界永久和平,他吁请美国联合各国召开世界和平大会,实为刻不容缓之举……

崇明沦陷,王清穆避居上海,日军想利用王清穆的名望,为他们服务,派专人到王清穆寓所劝诱,王清穆当即严词拒绝。隔日,又有持枪日军闯入,威逼王清穆出任伪职,称“如肯就职,可以保护在崇明的工厂企业和私产”,扬言“给三天时间考虑,否则后果自负”。王清穆面对日寇软硬兼施,始终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严词痛斥,拒绝与日寇合作。为避日伪威逼和纠缠,经友人劝说,王清穆不得已又移居法租界贝当路(今衡山路)华雅公寓。不久,日军数十人到崇明王清穆的“农隐庐”,掘地三尺,大施搜查,把所有房间的地板都撬开,结果空无所有。

 

轶闻轶事广为传播

王清穆品行高洁,有不少轶闻轶事为人们广所传扬。

光绪十四年(1888),王清穆赴京应试中举人,两年后又试二甲成进士。在当时,被点中翰林院进士之后,虽有了实授的官位,但还要办理保荐手续方可任职。可是,王清穆出身贫寒,在京中觅保不易。后来吏部官员对他说,你们崇明有位姓冯的翰林在京,不妨请他念同乡之情帮助作保。王清穆遂即请冯翰林作保,谁料冯翰林心怀妒嫉,又十分势利,拒绝作保。后吏部奏请光绪皇帝旨下,光绪皇帝旨曰:“由朕躬作保。”王清穆便成了名高望重的“钦赐翰林”,异于寻常翰林。而这位冯翰林终其一生不受人重视,被人称做“冷翰林”,抑郁以终。

王清穆一身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痛恶贪污受贿。清末,买办官僚盛宣怀,以官督办及官商会办的形式垄断洋务企业,大肆贪污。盛宣怀借外债修筑铁路,数额巨大,收回扣高达一成,路权丧失,引起国人反对。后被立宪派汤寿潜揭发,因洋务势力较大,汤寿潜反遭斥责,汤寿潜又联络朝中官员,联名告到西太后慈禧处,西太后密召王清穆进宫,令王清穆究查其实。盛宣怀闻讯大惊,探得清末状元张謇与王清穆情深谊厚,便请张謇代送白银30万两,给王清穆做寿礼,王清穆拒不收受,盛宣怀以为贿金不足,愿将苏州留园以廉价转让为名贿之,王清穆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可盛宣怀仍不死心,又再度请张謇“巧为调解”,张謇不得已“代收十万金,为之储存”,王清穆毫无知晓,也未取分文。正当王清穆对盛宣怀案严密侦查之际,盛宣怀以巨款贿赂袁世凯,袁世凯讨得慈禧太后默许,将王清穆“升调”为直隶按察使,加以笼络。王清穆羞与为伍,辞官不就,这桩轰动一时的大贪污案竟不了了之。对此,蔡申甫曾在挽王丹老中写道:“夷清亦且惠和,原来誉满众评,令我感怀存正气;好善未能忌恶,如果责备贤者,累公盛德有余哀。”

王清穆父亲王葆卿深恶鸦片之害,最敬佩虎门禁烟的功臣名儒林则徐(号少穆),希望儿子能效法林则徐,他在给儿子取名字中就有“穆”、“林”两字,以勉儿子立身当摒弃不良嗜好,力守廉政。王清穆恪守庭训,终身以此自勉。他痛恨鸦片之风盛行,人民受害匪浅,以被外人称“东亚病夫”为耻,撰写了《劝国人拒毒文》、《致外交部王亮畴部长书》,要求政府向英国及香港交涉,禁种罂粟,严禁私贩鸦片。他力劝亲朋宁为戒鸦片之鬼,勿为贪恋鸦片之人。同时,他还劝国人勿吸纸烟,曾在崇沪航线轮船上,制作宣传牌写上戒烟打油诗:“纸烟有毒,无异洋烟,吸之成瘾,尤耗金钱,烟头星火,惹祸弥天,报章所载,屡见不鲜,奉劝诸君,听我一言,纸烟勿吸,福寿绵绵!”他为戒毒拒毒,苦口婆心,竭尽全力。

王清穆日常生活简朴,有节制。他的穿着都为棉织品,鲜制绸衣,家人所穿之服亦力戒奢侈。据说,族中有个青年大学毕业后,请求王清穆荐介职位,他身穿绸缎,脚登皮鞋,不料王清穆问他,你穿的绸衣多少钱买的?皮鞋价值多少钱?却不问他学历如何。最后,王清穆对他说,你穿这身高贵的服饰,不像贫家之弟,你可以自立谋生。此小事反映了王清穆重视平民生活,轻视浪费奢侈的有钱人。

王清穆在担任公司、银行董事长时,处事公私分明,凡和亲友通信,自备信封信纸,从来不用公用信封信纸,常把亲友寄来的信封再翻制使用。他常说,节俭从小处着手,廉洁从小处着眼;小不占,才能养成大不贪。他在室内悬有自撰的对联:“筋骨常劳,未敢偷间闲享福;心肠虽热,何曾有利己及人。”

1939年,在王清穆80寿辰之际,由门人崔龙、世侄邹鼎新、从侄志均,编纂助资付印的王清穆著作《农隐庐文钞》4卷问世。王清穆著作大都是其60岁以后所写,重在论事,内容集中地体现了他毕生爱国爱乡之志。

王清穆晚年常为祖国山河破碎而忧心忡忡,他在临终前,仍昂首睽目注视,一面举起右手,指向大地,连呼:“国!国!国!”三声后,始瞑目长逝,表达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怀。

 

国民政府明令褒奖

王清穆因年迈力衰,患鼻癌医治无效,于1941年5月23日在上海逝世。噩耗传出,上海《新闻报》、《申报》等各报纷纷报道,陆续刊登有关王清穆生平及悼念文章。6月14日,上海各界名流1500多人,在浦东同乡会六楼礼堂举行追悼会,公推闻兰亭、沈其泉、唐文治、沈信卿、张云博等为主席团,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宣读所撰祭文,并恭奉私谥“文恪公”。6月19日,在殡仪馆举行大殓,灵堂上悬有“高山仰止”4字横额,各种挽联花圈多不胜数。王清穆的莫逆之交唐文治敬献的挽联:“忧国忧民忧乡,碧血丹心留恨史;同心同德同谱,白头昆季哭忠魂。”另一挽联上写着:“立德立言,不磷不缁,吾仰吾放,泰山北斗;忧民忧世,己竭己饥,人爱人敬,生荣死哀。”这可谓是王清穆先生一生的写照。

王清穆逝世后,重庆的国民政府通过上海地下组织送去治丧费5000元,后又特颁“褒奖令”:

 

国民政府令

王清穆性行身纯,学识优裕,早岁官服任事,有廉政之声,嗣致力水利及社会事业,功在桑梓,舆论咸浮。抗战军兴之后,蛰居沪滨,敌伪屡加诱胁,始终弗屈。惊闻忧时疾逝,轸悼殊念,应于明令褒扬,以彰耆德。

此令


主席:林森

行政院长: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1947年,江苏省临时参议会公葬本省的五先贤,王清穆也在其内。新中国成立后,王清穆落葬于苏州灵岩仙乐公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