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综合信息

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探索“一科两院”新模式

信息来源:崇明报

发布时间:2021-10-14 09:19

浏览

【字体:

“看大病,不出岛。”这是崇明人长久以来的愿望。近年来,在各方努力之下,崇明医疗卫生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持续满足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崇明分院,一种崭新的“一科两院”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实现了一个学科在总院和分院之间医护人员、医疗技术的统一管理,其运行一个月以来,喜人变化已经悄然呈现。

  实现就地医治

  “9月初,我们接手时,ICU内病人不多。”参与此次援建的十院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胜回忆道,“这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闲置,更意味着周边居民的医疗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据了解,ICU的意义体现在集中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对需要特别救护的患者实行集中管理,以提高对危重患者救护的成功率,其建设水平往往反映出医院整体医治能力与水准。

  在规划之初,医院瞄准高规格,打造了拥有27张标准床位的重症监护室(ICU)——即便放在三级医院中,如此配置也相当可观。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优质硬件资源并未得到高效利用,许多病床长期空置,配套医护班子的技术也得不到锤炼。诊疗成效不显著,声望与口碑便打不出来,恶性循环由此形成。周边居民宁愿舍近求远,赶赴市区求医问药。

  现在,随着“一科两院”援建专家团队的入驻,一切迎来了转机。“不但让居民省去进城就诊的麻烦,仅就诊疗效果而言,‘一科两院’模式也更有优势。”王胜说,“一个多月的试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科两院”团队接管分院ICU的第一天上午,就紧急收治两名重症患者,有序完成深静脉置管、胸腔闭式引流、抢救性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等系列操作,保障了患者后续诊疗的推进。九月底,团队收治一名肠穿孔患者,其曾赴市内某三甲医院就医,但当时未诊断出病因。

  “患者状况一度十分危急,但好在我们处理及时。”王胜说。这固然属于小概率事件,然而,市内医院医疗资源普遍紧张,加之许多疾病早期症状未必明显,对远道而来的崇明患者而言,诊断失误所暗含的风险,往往是难以接受的——最理想的应对方式,还是在本地获得高水准医疗服务。

  “一科两院”模式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为崇明居民健康上了一道“强保险”。专家入驻后,更多疑难急症将实现就地医治,双向转诊也将更有效率。“重症病人可以安排针对性转院,待病情平稳后再回归。”王胜介绍道。

  为崇明医疗持续“造血”

  “一科两院”模式的成功试行,不仅以顶级医疗专家团队入驻崇明,形成显著的“输血”效应,更是要培育和锤炼崇明当地的医护人员,为本地医疗事业“造血”。

  “分院的医护人员上进心很强,让我印象深刻。”王胜说,“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比较有限,对一些复杂技术与专业操作,或是接触不到,或是逐渐生疏,整体医治水平就难以维持。”为此,上海十院总院认真策划了“一科两院”首批援建团队的人员配置,以总院重症医学科的黄维雄副主任医师担任分院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带领十院两位ICU医生、1位主管护师和1位呼吸治疗师,组成配合默契、技术娴熟的三位一体团队,联合分院的医疗护理团队,正式接管崇明分院ICU危重患者的收治工作。

  以“一科两院”模式为契机,分院正着手将ICU打造为全院医护人员能力提升的“练兵场”。作为分院外科的骨干医生之一,聂洪鹏较早加入ICU,随总院援建团队进行锻炼学习。“进入ICU历练对我和同事帮助很大。”聂洪鹏说,“多日处置危重患者的实战培训,提升了我们的抢救能力,让我们更有自信了。”依托高水平ICU,各科室经手的危重患者将得到专业稳妥的安置,这极大提升了诊疗的容错率与成功率。

  目前在ICU担任护士长的王果说,以往,分院实施专科化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如今,依托ICU这一平台,工作方法有了改进。“一科两院”模式运行的一个多月里,ICU收治病人数量显著上升,护士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王果却感到一种幸福。“在市内专家指导下,我们开展了许多新技术的实践学习。”王果说,“面对许多复杂病例,我们有了更成熟的解决方案,处理更稳当。”

  援建团队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包括专业的管理经验。此前,分院ICU的各项医疗设备配置参差,资金投入往往难以紧密覆盖病患真实需求。援建团队的到来使得现有资源得到合理调度,院方能够有的放矢,针对性填补设备缺口,医护人员对先进器械的利用水平也更上一层楼。

  在未来,分院计划推进ICU培训与人员考评、晋升挂钩,确保“一科两院”模式下先进工作流程的留存,在崇明本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力量。

  “我们为吃苦而来”

  作为本次“一科两院”模式的设计者与领导者之一,王胜是一位技术硬、资历深、声望高的名医。2020年初,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紧急成立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王胜就位列五位专家的核心小组,与张文宏一道奋战在阻击疫情的最前线。

  先前,王胜曾多次来崇明分院会诊,对这里的优势与不足了然于心。一次会议上,总院院长秦环龙与分院院长于学靖谈起增进合作、促进分院总院“同质化”的想法,几人一拍即合,经过深入研讨,提出一种“托管”模式,这便是“一科两院”模式的雏形。

  王胜特别挑选了一支技术过硬、配合紧密的团队,作为探索“一科两院”模式的“先行军”。“这批人员都经历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洗礼,专业能力自不用说,奉献与吃苦的精神也是毋庸置疑的。”王胜谈起自己的队伍,言语间满是信任与骄傲。

  不同于传统的专家坐诊,“一科两院”模式下,总院援建团队的常驻崇明的。队员们白天诊疗带教,晚上便住在分院宿舍,仅周末回市内和家人团聚。“刚来的时候也挺不适应的。”黄维雄笑道,“但我们几人早就下了决心,就是为了吃苦而来的。”与分院人员深度融合、共同奋斗,援建队员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救治患者、研讨实践上,他们把自己叫作“崇明开拓者小分队”。“这是上海十院唯一一家正式冠名的分院,我们心中有一种责任感,想帮助它更上一层楼,尽早实现与总院的‘同质化’,惠及崇明广大居民。”黄维雄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一科两院’模式试运行效果令人满意。”王胜评价道,“后续,进驻工作要继续深入开展,立足长远,培养崇明本地‘带不走的资源’。”上海十院正在推进“一科两院”模式的制度化、常态化,据了解,首批援建队员将驻崇明分院半年,后续团队将按季度轮换对接分院,保证对分院技术与智力支持的长效化。

附件